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意兼译是汉语外来词中一种喜闻乐见的翻译形式,如几何(geometry)、秀(show)等,但现流行于网络的词语“晒”、“晒客”,却与其相对应的英文源词share,看似音近意通,实则在语义内涵上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
秦石鼓文形体趋于理性建构 ,规整匀称化程度较高 ,“造意古朴”的同时“变化灵活” ,体现出继承晚周文字“崇古尚典”并沿着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石鼓文在点画用笔上已形成典型的“圆笔”风格篆法 ,结体取势上“上紧下松” ,章法布局上“均衡和谐、规整简明”。秦石鼓文的这些形体特征和书写风格在汉字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3.
“说”属多音多意字。据考证,“说”字从古至今有四种读音,表示11个方面的不同意思。在现实教学和生活实践中,“说”字第一种读音运用较为广泛;第二种读音运用频率较低,且易与第一种读音相混淆;第三、四种读音基本消失,只能在古汉语中见到,现将“说”字的四种读音和11个方面的音解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州派”琴人王封采在乾隆元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与崔应阶琴曲相酬于豫楚之间,并编纂《龙吟阁秘本琴谱》。该琴谱指法多抄自《万峰阁指法秘笺》,但部分指法更详细、易懂,指法理论主要为“圆实论”“走弦论”;书中琴论虽多为抄录,但提出了“谐律说”“悦己论”等核心思想,并在“伪断纹”“古琴阴阳材”等琴制方面有新的内容。随着清代琴人群体的扩大化,特别是像王封采这样的民间琴人增多,其琴谱编写理念趋于实用,琴学理论更加简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唐代长安话有五个声调,其特点:阴平调低平;阳平调低升;上声调高平,音长短;去声调次高平,音长长;入声调为促调,有[-p]、[-t]、[-k]三种韵尾。《切韵序》“秦陇则去声为入”是指因部分去声字在六世纪末的秦方音中还未完全消失[-t]尾而产生的局部相似现象,到八世纪“去声为入”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长安话声调间的差异表现在音高、音长两方面,音高和音长共同起着区别声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在“其”字条的助词类第二义项“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下,列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一例,译为“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必不肯这样(做)的”。我以为不妥。“秦不其然”的“其”字,用在否定副词“不”后、动词谓语“然”前,并不是助词。它在句中的作用不是“使语句和谐匀称”,而是与用在否定副词“不”前的“其”字一样,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它不是“可不译出”,而是可译为“大概”、  相似文献   

7.
贾谊写《过秦论》(上)旨在告诫汉初统治者鉴古知今,审时度势,改革时政,巩固汉业.据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势”训为“形势”、“情势”之义,“而”训为连接情理上逆反关系的语言成份的转折连词,整个句子是一个转折复句,句子语气是祈使语气,复句的偏句从单抽一端的角度提示汉初统治者宜顺时而化,施行安民的仁义之术.和问句一并译为“……被普天下人讥笑的原因是什么呢?(秦统一后)没有施行仁义政策.然而创业和守业的形势是不一样的啊.(可惜秦不明白这一点.)”如此训释文意方顺.  相似文献   

8.
对太极拳中意的形成与渊源,“意”在太极拳中地位,以及“太极意”的产生、传递、作用等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世界上沿用至今的意音文字,其源头——甲骨文,便是世界上著名的象形文字之一。从图画文字到意音文字,汉字的象形特征作为造字基础在几千年中得以传承。而在当今"图像时代"的发展中,汉字的图形化也已成为汉字应用的一个重要版块,其中汉字的象形特征也是汉字图形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析文字图形化中的汉字象形特征,对构建文字学与设计学等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名篇谬注     
大中专语文材料中传统名篇的注释,往往是沿袭专家学者们的定论,故很少有人质疑匡谬,而流讹至今,贻误非浅。例如: 1、“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字,敖材注:“适合、依照”。音义均注错。“适(適))”有两个音项:一读“shi”;二读“di”。“适”当“适合”解,读“shi”。可这儿应读  相似文献   

11.
汉字要缩小与汉语之间的距离,必须不断地调整其结构,随着汉语的变化而变化。从籀文到小篆的发展历史中,我们看到汉字改革应该突出汉字是音意文字的特点,兼顾到形、音、义三个方面,使汉字既能表义又能表音,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2.
文以意为主。意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意接是文章内部构造的实质。文章的意有主、从两个含义。文章的意接主要有“主从接”、“主接”、“从接”三个方面。写作中主动接意,以期“内义脉注”须从三方面入手:明确文意,理清思路;运用意接规律指导写作实践;借助语接,穿针引线。  相似文献   

13.
一、先秦及秦财政监督的演进 两汉的财政监督是在先秦和秦的财政监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解两汉的财政监督,有必要先就先秦及秦的财政监督作一概述。 财政是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国家财政的最初形式,在我国表现为“贡”、“助”、“彻”。“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  相似文献   

14.
嬴秦族起源于山东。唐虞之际因功赐姓嬴氏 ,被封于秦。夏末归商 ,参加过灭夏的战争。在商代“嬴姓多显 ,遂为诸侯”。商末以来 ,嬴秦子孙中有西迁今山西者 ,有西迁陇右者。西迁陇右的嬴秦子孙 ,遂成为西周王朝镇压西戎的一支政治力量 ,并在与戎狄的斗争中被封为诸侯 ,建立了秦国———这就是后来消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秦王朝的前身  相似文献   

15.
从核心音腔发展和复合型腔音列两个角度进入,分析东路庐剧“二凉腔”的旋法框架和腔音列结构。首先对东路庐剧“二凉腔”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随后对腔音列构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二凉腔”仅以do-re-sol-la和do-mi-sol-la两个腔音列唱出东路庐剧的情节发展,通过两个腔音列的转位、逆行等变化手法达到音乐进行。在第三部分,基于前文腔音列基础上的旋法特点叙述下对“二凉腔”的调式调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得出结论。以此探寻该音乐形式的发展规律,以便在表演和传承中更好地解析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出土的铜带饰仅仅出现在渭河流域的秦墓中,其时空分布与秦国的发展史相吻合。从秦与戎狄的战争、秦的数次迁都、秦墓中所见的诸多戎狄文化因素来看,在秦与周边戎狄部族长期的互相影响下,这种具有强烈戎狄风格的饰品在秦国获得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秦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谈谈情趣     
情趣,又叫兴趣、趣味。它是属于诗歌理论的美学范畴,是古人论诗境的形象特征。我国古典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多是诗人和画师谈创作的实践经验,在他们的论述中有关情趣问题谈得较多。自中唐诗僧皎然《诗式》提出的取“境”问题后,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兴趣”。他把兴趣比“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比皎然解释的“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  相似文献   

18.
苏轼、黄庭坚等人倡导的“书法尚意”理论与书法实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意”的内涵是理解“书法尚意”的关键,值得进行深入探究和考辨。从“意”字的释义可以阐发出“心意”“情意”“任意”“新意”四个关键词。结合对苏轼《寒食帖》等书法名篇的欣赏,对“尚意”论中的“意”字进行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书法尚意”论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秦币探索     
秦铸币开始于秦献公、孝公时期,秦惠王“初行钱”开始铸造圆形方孔半两钱,秦始皇统一货币是秦币发展的鼎盛时期,秦二世“复行钱”使秦币衰落。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语言中,知觉词都有一个表示抽象思维、情感的义项(本文称之为意觉引申义)。知觉词的这种意觉转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现出一种系统性,并且具体到每个知觉范畴,他们表现出的意觉引申义并不相同:视觉词引申出“知晓”义,听觉词引申出“听从”义,触觉、味觉词引申出“感情”义,而嗅觉词的精神方面的引申义则比较少。其原因我们尝试用“三个世界”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