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创新思维?马克思曾经对辩证法有一段极其精辟的概括,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上的创新思维的本质。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是马克思对一切现存事物及一切既成形式的基本性质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教导我们:“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以铁的历史的必然性出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已几千年了;它是造成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关于辩证法,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之所以成为革命的或进步的阶级或势力的思想武器,之所以遭到反动的或落后的阶级或势力的反对,正在于它这种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自从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形成以来,就一直以它的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武装着追求进步的人们,发挥着巨大的改造世界的功能。这种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是辩证法固有的、永远不会失去的本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总书记这一英明论断,奏响了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旋律。我们认为,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应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既然是创新,就要敢于质疑、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所以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三敢”精神,即对书本知识敢于怀疑,对标准答案敢于否定,对教师讲解敢于说“不”。如我校数学…  相似文献   

5.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法理解有三种范式即认识论范式、方法论范式、本体论与世界观范式,但是,大部分理解却忽略了第三种理解范式。从本体论与世界观维度重新理解与阐释辩证法,是我们创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与核心的辩证法,其本质乃是本体论与世界观维度的辩证法。从这一维度看,辩证法是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一种本原性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它强调世界的联系、变化、运动、发展,把事物、世界如其本身所是的那样看作关系、过程的集合。只有从这一本质维度出发,我们才能理解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得具有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就是批判精神,即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进行怀疑甚至否定,这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质疑是指个体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带着问题意识看待事物,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习惯。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分析,学生质疑精神缺失表现为学生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的缺失,可归因于教材内容的绝对性和封闭性、教学方法的机械性和被动性、师生关系的"权威—依存"性。要重建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必须提倡对话、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民主、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加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9.
从方法的角度看,辩证法是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通过并扬弃理性自身局限而通达真理的途径或环节。从方法角度理解辩证法不仅符合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而且还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对立基础上的统一。辩证法是通向真理之路,而不是障碍。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个乌托邦人国。“人国”里的人,首先是真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意识,是觉醒的东方雄狮;其次是乐于奉献,见不得别人牺牲的人,他们奉行有原则的牺牲精神;再次是有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人;最后,他们是有确信、不自欺的具有永远革命精神的革命者,是富于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自由个体。在鲁迅所构建的人国里,尽管满是野草,并不是黄金世界,但其所张扬的革命精神及革命伦理,却是我们不竭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辩证法特点有:(1)总体性;(2)历史性而非自然性;(3)一种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批判武器;(4)深受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影响。他的辩证法虽然有缺陷,但是他这种敢于挑战和突破权威的勇气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正>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大胆质疑,悉心求证。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要塑造能够独立判断、理性思考的现代公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唯物辩证法强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特征。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探索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列宁说:"人的实践方式,即人的意识、人的逻辑,归根结底是经过千万次的重复固定下来,并成为人们的先入之见,影响着人们对接下来的实践的判断。"可以说,人类始终在一个思维的框架中生存。这一框架使人的创新、认识新事物的活动受到阻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冲破固有思维的捆绑,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相似文献   

14.
(四)鼓励批判与拒绝 批判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本质是拒绝。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科学精神不仅是维护、证实既定真理的正确性,而且是发现、挑剔它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发扬科学精神,就要善于发现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规范、不按常规出牌,敢于说"不",敢于拒绝同学、教师、课本。  相似文献   

15.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这里,我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从哲学角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阐述了认识事物必须弄清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强调对于具体的事物做具体的分析,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他在教育全党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指导革命实践时,指出正确的态度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哲学是立足于“市民社会”来理解实践的 ,马克思则揭示了实践的“革命的、现实批判活动”的本质 ,将其作为哲学的现实基础 ,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说明哲学的可靠性不在于设定“不可怀疑”的逻辑起点、理论前提 ,而在于合理地理解现实实践。实践是辩证法的原型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与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相互中介 ,实践的发展表现为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辩证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辩证法最后一框,内容抽象、概括,需要学生对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以及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加以融会贯通,才能彻底理解。在市级公开课中,尝试新颖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在"批判旧式交通,设计新式交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创新的过程,从行动上做到真正的辩证否定。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思维特点求异性:思维的求异性也就是批判性,即敢于对现存的常规事物提出质疑,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不盲从于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不拘泥于既定的程序和原则。求异性思维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跳出框框想问题。20世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