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第五期刊登凌大同志短文说:“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理由是“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因此,作者认为: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是更改为了典故,甚至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4.
卢惠民同志和凌大同志就“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的运用问题,各抒已见,展开了一场小论战。本刊认为,此虽是一词之事,但有必要。本期再次发表凌大同志的驳文,并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刊第三期登载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许都黄花香》一书写的序言.序言中说:“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许都黄花香》由是而名.”“把昨日‘黄花’精选出来,本已达到目的,但书的编者却不辞案牍之苦,又对每篇作品进行评析,为基层通讯员引路、服务”云云. 杂志发行以后,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部的凌大同志来信纠谬,指出“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并且引经据典,指出它的出处是苏轼《九日  相似文献   

6.
《采写编》今年第一期上《“垂手”怎得?》一文中认为“垂手可得”是“唾手可得”的误用,其实是作者搞错了。 翻开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第200页,上面赫然有“垂手可得”一词条。其意为:“形容不费力气即可得到。也说垂手而  相似文献   

7.
凌大同志的“明日黄花”与卢惠民同志的“昨日黄花”之辩,当然,我是赞同前者的观点的。同时,由此使我产生了一些联想,想到了书报杂志上奇离古怪的词语。有人在报道中把改革者或做了突出贡献的人称之为“强人”,然而所有辞书对“强人”的解释均为“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如《水浒》第六回:“俺猜这个撮鸟是个剪径的强人,正在此间等买卖。”以贬代褒,大谬。有人称击剑运动员退出剑坛为“挂剑”。其实“挂剑”是一个对亡友守信义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邑延陵),出使晋国,路经徐国。徐君对季札所佩长剑十分欣赏,季札很理解徐君心情,打算完成使命,返回相赠。谁知季札返回时,徐君因抗楚牺牲。季札备了酒食,去徐君坟头献剑。徐人感动,赋诗谱曲,传唱开了《季子歌》: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南京化学纤维厂党委宣传部长凌大同志收到了一封北京来信。他很诧异:北京无亲无友,谁来的信呢?拆开一看,署名杨玉兰。觉得很是眼熟。噢,原来常在报刊上看到过她的文稿。《新闻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都曾介绍过她写稿的情况。杨玉兰是看了《新闻知识》1989年第3期上,介绍凌大坚持业余写稿30年的《穿山透石不辞劳》一文后,“虚心、诚心”地拜师来了。也巧,凌大同志对已过不惑之年、且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杨玉兰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业余写稿的精神早就感佩不已。“心有  相似文献   

9.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0.
作为爱好新闻写作的初学者,我很想看看引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部长凌大同志的作品剪贴集。“听说有好几大本呢!”我曾暗暗咋舌。一天,他如我所愿,带来了他精心装订过的剪贴本。“嗬!这么厚厚的5大本呀!”我的惊讶声脱口而出。匆匆打开剪贴本,只见包括新闻报道、照片、言论和诗歌、散文、小说等的作品,足有一千多篇。看到我惊愕的样子,凌大同志淡淡一笑,说:“不要大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发表了凌大同志撰写的《何以“一稿三用”?》。凌文指出,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我认为,如果一个稿子有若干家报刊发表,并没有什么害处。凌文也承认《点子与新闻》一文,“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一篇文章有多种报刊采用发表,至少有以下好处:其一,说明了该文章的价值和质量。其二,扩大了读者面,增加了受益面。其三,有利于那些名  相似文献   

12.
在口语和报刊上,我常见“执著”误用成“执着”。《辞海》(缩印本)第666页上对“执著”的注释是这样的:佛教名词。佛教有大乘、二乘(即小乘)两派:“大乘”以“无所得”为宗旨,故曰解  相似文献   

13.
南京《现代家庭报》今年第一期一版,新任主编在《以报会友谢天下》一文中敬告读者:“……每月奖励一些提意见、提建议提得好的读者……今年各期如有差错,第一个为我报指出者,每处或每字奖三元。”另据报载,湖南株洲《新闻图片报》刊登启事:本报采取“读者参与”的办报方  相似文献   

14.
近读4月12日《信息日报》《宿松:越狱静悄悄的背后》一文(摘自4月1日《浙江工人日报》),见“8月流火,监房里依然是难耐的燥热”一段文字,不禁愕然。 记得1994年第4期《新闻学苑》曾刊发笔者的《“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一文,指出一些报刊文章常误用“七月流火”一词来形容暑热。其实“火”是星名,如孔颖达  相似文献   

15.
《隋书·经籍志》“总序”所载“五十五篇”涉及《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与成书,以及《隋书·经籍志》道、佛两部的演变,然历代学者皆语焉不详。“五十五篇”实指“部类”而非“篇序”,其虽源自魏徵贞观年间整理图书所撰“书序”,且此“书序”后入《隋书·经籍志》成其“总序”,但魏徵并未参与编修《五代史志》,魏徵与《五代史志》经籍部分转变为《隋书·经籍志》无直接联系。今本《隋书·经籍志》分四部四十类,附道、佛两部及其大纲,与魏徵贞观初年整理图书典籍时的规划不同,是因《五代史志》对“五十五篇”进行了调整,删除了道、佛两部之细目,究其缘由,则是《五代史志》的官修史志性质以及对前代旧例的遵循。  相似文献   

16.
史、志关系相当密切,二者有其相同的方面,但也有其相异的方面。史为记事,志为述地记人。史、志的发展,各自有渊源,而史先于志。《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注引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三书为地方史之起源。为何《周礼》称“四方之志”,而不称史,因“史”是当时的官名,故说春官小史“掌邦国四方之志”。梁启  相似文献   

17.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发表了凌大同志撰写的《何以“一稿三用”?》。凌文指出,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我认为,如果一个稿子有若干家报刊发表,并没有什么害处。凌文也承认《点子与新闻》一文,“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一篇文章有多种报刊采用发表,至少有以下好处:其一,说明了该文章的价值和质量。其二,扩大了读者面,增加了受益面。其三,有利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提高知名度。其四,有利于克服编辑懒惰和组稿中的小圈子作风。其五,有利于满足不同刊物稿源的需要。其六,可以促使编辑竞争。  相似文献   

19.
“像”简化为“象”曾经有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为了彻底纠正“像”、“象”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可是,三年多来,报刊上该用“像”而误用“象”的情  相似文献   

20.
“像”简化为“象”曾经有过30年的历史。但在语言实践中碰到不少麻烦,如“画象”就有歧义,可理解为偏正结构“画的像”,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画大象”。为了彻底纠正“像”、“象”的混用现象,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委《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指出:“‘像’不再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可是,三年多来,报刊上该用“像”而误用“象”的情况屡见不鲜。兹举数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