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举 《新闻知识》2004,(4):23-25
轰动全国的沈阳黑社会“刘涌案”可谓一波三折:刘涌先被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1年零4个月后,又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死缓。据说,这其中一些法律专家的“意见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二审结果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公众质疑声不断。在此情形下,才有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案的提审,重新判处刘涌死刑。有人因此欢呼提审结果是舆论的胜利,是公众舆论战胜了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被指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的刘涌,12月22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后被判决死刑,并在当日执行。这是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对一起普通刑事案件进行提审。 刘涌曾为沈阳市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嘉阳集团董事长,以他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在4年半的时间内,共作案47起,致死致伤42人,其中1人死亡、16人重伤、14人轻伤。 自2000年7月落网以来,对刘涌的判决一波三折。在2002年4月,刘涌就被一审判处死刑,但在2003年8月,刘涌二审被改判死缓,一时舆论大哗。  相似文献   

3.
刘涌最终被执行了死刑。刘涌是死是活,只要是法律的公正处罚,我都能够接受。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4,(7):7-7
张征陈海峰在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撰文认为,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通常被当作“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来看待。但是。“民间舆论场”反映的情况,是部分被忽略、部分被夸大的扭曲版的中国图景,虽然它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毛病,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一,自由的信息流动和言论表达,能为社会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价值。比如,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5.
被社会各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华南虎事件”随着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的结束终于告一段落了。作为2007年最引人关注的网络舆论话题,“华南虎事件”不仅捧红了周正龙,也使网络媒体自身大红大紫,从“虐猫事件”,“后妈虐童事件”一直到“华南虎事件”,网络媒体都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公共舆论的主导阵地,成千上万的公众参与到网络这个博大空间中,对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网络舆论的优势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舆论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浅谈BBS中的“舆论绑架”与媒介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媒介所建构的公共舆论,哈贝马斯曾经认为是使公共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公共舆论”,①是公共领域被伪私人化的过程,信息失去了公共性,公众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沦为舆论的傀儡。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网民对BBS论坛的深度接触与高度参与,极大地扩展了个体自我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7.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8.
乐媛 《新闻爱好者》2010,(4):120-121
“极化”一词来自政治科学.指的是公众舆论出现分化.并有走向极端的趋势。由于极化现象一直被认为与政治冲突和社会不稳定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因而对“极化”的研究一直处于政治科学的显要地位。当互联网上丰富的民意表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9.
作为“引导舆论的旗帜”、“影响传媒的灵魂”,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新闻评论以其快捷、简短、深刻等特点日渐成为舆论倾向性最强的新闻作品.在彰显媒体风格、引导公众思想、解决现实问题、争夺读者群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日益凸显。全新媒介环境下。面对媒体间的激烈竞争,新闻评论应在“坚持”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传承个性,力争更好地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正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是党对新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记者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对自己“拟态公众”的角色有透彻的认识。 一、对记者“拟态公众”角色的理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对舆论的理解上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往往把一些非舆论的东西误指为舆论。作为我们记者来讲,常犯的就是混淆新闻、宣传、舆论这几个概念。我们常说“新闻  相似文献   

11.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12.
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是2013年网络舆论的热点事件之一。由于此案本属罗生门,再加上当代中国网络甚为激烈的言辞,造就了一场网上舆论大混战。从案件曝光到二审宣判,挺李派、挺杨派、倒李派、倒杨派和中立派各执一词,你来我往,互相攻讦,其间几经波折,令人难测其端。由于二审判决即终审判决,有一锤定音之效,现在终于可以盖棺定论。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时代的新要求与新命题,它关系到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在政府与公众危机沟通中存在着“天然距离”“现实距离”和“理想距离”等三重距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减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需要在理念层面,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能力层面,建立“全周期管理”的舆论引导;制度层面,完善整体性舆情治理体系,从而为有效处置事件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舆论”无处不在,却又触摸不着.有了新闻,人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知道,知道了就要思考,思考了就要说话,要发表意见.在一般人看来,“舆论”的存在几乎是理所当然,不怎么去理会.所以很少有人研究“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李普曼站了出来,他的《公众舆论》,以亲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人们司空见惯的舆论现象.该书1922年出版至今,依旧是新闻传播界的研究范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从“史匕最牛钉子户”、到“厦门PX事件”,再到“周老虎事件”,网友的言论不断闪现在中国的舆论中。这些将自己所见、所闻提供给公众的网民,被称为“公民记者”。在今年的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反击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不实报道、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通过网络汇聚,  相似文献   

16.
白靖利 《中国广播》2012,(12):87-88
时间并不久远,但哈尔滨塌桥事件似乎已被遗忘。现下,无论是微博还是传统媒体,很难再发现相关新闻。媒体和公众的退场,使得许多舆论热点不了了之,俨然成为“断头新闻”。  相似文献   

17.
叶林峰 《新闻传播》2023,(18):17-19
舆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构成被纳入众多学科领域,在这些学科中的表述都体现出“舆论”的一般性,即一种群体性的意见或言论。由于“舆论”本身涵盖广泛而又复杂多变,在新闻传播学中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舆论作为一种人类意识,是群体性产物,具有特定对象和指向性等特点,我们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人群对于某一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形成的整体倾向性言论。参考国外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提出了“舆论场”的概念,即人群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并在此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3,(9):95-95
在以微博、论坛、社区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引人关注的“坏消息”比较多,网友也更乐意发表负面评论,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之为“坏消息综合征”。“坏消息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也非中国网民独有。从新闻专业角度看,一般媒体普遍比较偏爱“坏消息”。基于人性使然的“坏消息综合征”并不一定是坏事情,有时正因为人们对“坏消息”格外敏感和关注,才能够汇聚起舆论力量,找到化解“坏消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娟 《新闻实践》2010,(7):23-25
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舆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20.
网络危机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平台的出现,使得网络媒体信息发布功能大大增强,信息传播的渠道正在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信息舆论的发布开始从机构向人个过渡,网络舆论开始显示巨大的威力。互联网引发的舆论事件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从“刘涌案”、“孙志刚案”等个案,到“松花江水污染”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无一不是在网上集中爆发,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