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一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个小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都是本单元的数学重点。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是本单元应用题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相遇求路程”问题又是相遇问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数量关系,学会分析和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并会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简单应用题一、知识概要简单应用题就是用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它包括整数、小数应用题,还有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所有的简单应用题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解答时无非是求题中两个已知条件的和、差、积、商。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  相似文献   

3.
本段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会用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答应用题。教材开始是计算被乘数是一位小数,乘数是一位整数的问题,接着是计算被乘数是两位小数,乘数是一位整数的问题,再出现了用两位小数乘以两位整数的应用题,及带小数乘以三位整数的计算问题,逐步巩固、扩大已获得的知识,并使学生知道乘积小数末尾的零,根据小数聚法,要把它消去。计算这些题的原理是:把被乘数扩大10倍(或100倍),使它变成整数,依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乘积,再概据“因数的变化而引起积的变化”的关系将乘得的积,相应地缩小同样的倍数,即为原有的积。通过以上各题的计算,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把被乘数当做整数来进行计算,然后把得出的积加上小数点,被乘数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并运用“把小数改成分数,以分数乘以整数”的算法,来验证上述小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所得结果的正确性。本段教材可以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记忆 1.认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记住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4.记住在计算过程中,一般只保留两位小数。 5.记住解答两步计算以上的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6.认识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7.认识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二)理解 1.懂得运算顺序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陈老师: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比较两数多少的一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或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已知小数,和大数比小数多的数,求大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则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比大数少的数,求小数。 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接受困难,把它们分开编排。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遇到的一个主要困难,就是如何找出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本文拟就寻求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提供一些操作(或分析)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一、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有关的数量关系找直接相等关系例1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空池时,单开甲管3小时可注满全池;单开乙管5小时可注满全池.满池时,单开排水管  相似文献   

7.
第五册出现的应用题,处于小学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段。在解题思路上,从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的简单应用题到几个条件一个问题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的思维是一次质的飞跃;从用分步算式解答到用综合算式解答,这是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在计算方法上,从用分步解答过渡到用综合算式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指的是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简单应用题中,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可以相加、相减、相乘或相除,求出和、差、积或商。而在复合应用题中,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若是间接条件,必须通过中间问题的解答,才能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训练,就是在两步应用题教学之前或教学之中,针对有直接联系的条件与中间问题所进行的专项训练。一、数与数之间的联想训练让学生联想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为两步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训练打基础。单纯给出两个数…  相似文献   

9.
非完整题即为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只给出部分条件或问题,需要先补充一个或几个条件或问题,然后进行解答的应用题.通过补充非完整题的训练,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四册58页例3。二、教学目标1.认识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或多几)的数,再求和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懂得其中一个条件重复使用的道理。3.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或多几)的数,再求和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4.会用分析法分析应用题,会找中间问题。会解答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5.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第九册教材按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可以调整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1.第一单元《小数乘除法》,作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纳入第二单元复习,作为整、小数计算的总结;2.小数应用题是整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又处于整、小数四则复合应用题与典型应用题的总结阶段,可从第二单元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题复习;3.随着第三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学生学完了小学阶段五种直线平面图形,第四单元《丈量土地》正是这五种平面图形求积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可将两个单元内容合并复习。在复习时,不仅要注意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为数较多的小数应用题,其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都与整数应用题相同,所不同的是有些已知数据是小数。这种应用题一般必当作新知识来教。因为题目中的已知数据是小数,增加了学生理解题意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改用整数来叙述原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新生砖厂烧一万块砖用煤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13.
两步应用题是“九义”数学第五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教材中除扩展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这种结构外,又出现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要在解题过程中用两次。每个例题后都安排了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相近的变式训练,同时将三个己知条件(例1、例2)和两个已知条件(例3、例4)的例题分三组进行教学。两步应用题的解答都涉及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材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直观地反映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与复习题比较,学生容易找出两种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寻求解…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简单应用问题,为他们将来升学或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搞好应用题的教学呢?我认为首先应当从理论上掌握应用题的难与易的分界线,其次要懂得有关解答困难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日常生活中涉及数量的每一个事件都有三个相关的数量,已知其中任何两个就可以求其余一个.例如:购物事件有购物数量、单价、总价三个相关数量;匀速运动事件有速度、运动时间、运动距离三个相关数量;工作事件有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个相关数量,如此等等.如果一道应用题中所涉及的每一事件的三个相关数量都有两个是已知的,根据其关系就可以求得第三个数量,这就是一道显浅的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所涉及的每一事件的三个相关数量有且只有一个是已知的,不能直接计算求得其他两个相关的数量,这就是一道困难应用题.对于这样的困难应用题,由于不能根据每一事件的一个已知数量直接计算求得其他两个相关的数量,怎样去求解呢?一定要作一个相应的假设,才能够间接地得解.举例说明如下:例1、某人衣袋里有5元与10元的币共100张,总值是650  相似文献   

15.
简单应用题讲法初探胡金婵,张小蕊简单应用题除步骤简单外,还具有下面的特点:(1)结构简单:只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2)数量关系简单:只有两个已知数量和一个未知数量发生关系;(3)思维程序简单:只要根据加减乘除的含义作一步判断,即可列式解答。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6.
本册教材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二组从结构上看,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从数量关系上看,是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的和或差。第三组是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第三组题的问题虽然与第  相似文献   

17.
分数应用题在小学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一个难点。分数应用题连接整数、小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有不少学生因分数应用题没学好,导致其整个六年级数学学不好。一直以来分数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抽象,致使学生不易掌握,涉及的量复杂,致使学生对其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后,“应用题”三个字已从教材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应用题来实现。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问题的情境和题设都由教材直接给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对“数量关系”的掌握。例如。在传统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概括起来就有“大数”-相差数=“小数”,  相似文献   

19.
一、加、减法应用题本册教材中的加、减法应用题,主要是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它们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大数-相差数=小数把这三种有密切联系的应用题集中在...  相似文献   

20.
较复杂的倍数应用题是“相差”关系和一般倍数应用题的有机结合。它既是这两类应用题的发展,又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基础。这一类应用题的教学,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该类应用题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帮助学生理解“相差”和“倍”的概念,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思考方法。“相差”关系的实质是两个数进行比较,且两数存在大小关系,其思考方法是: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较小数同样大,另一部分则是比较小数大的部分;其基本数量关系是:较大数一与较小数同样大的数(较小数)=相差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