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文汇》2012,(34):F0004-F0004
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尔斯(荷兰,1837—1923年),因在气态和液态方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2.
今日 《金秋科苑》2008,(17):40-42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bntgen,1845-1923),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线”。  相似文献   

3.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bntgen,1845-1923),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线”。  相似文献   

4.
, 《科教文汇》2012,(1):F0004-F0004
威尔姆·康拉德·伦琴(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X射线,1901年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5.
《科教文汇》2012,(10):F0004-F0004
玛丽·居里(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因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分别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6.
磁约束受控热核聚变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写于世界物理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Vitaly L.Ginzburg在他的获奖演说中列出了二十一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十个重要领域(“physical minimum”at the beginning of the XXI Century)。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把让他走上领奖台的研究领域——超导和超流,而是把受控核聚变(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列于其首。在对此作解释时,他提到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L.Kapiza的获奖演说的题目是——“等离子体和受控热核反应”。虽然这些都只是获奖者个人的观点,但它或多或少反映了受控核聚变在当今物理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甘永超原本是一位“乡村教师”,后经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先生推荐,师从上海大学物理系沈文达教授读研究生。经过二十多年钻研,甘永超揭示了“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完成了“三种波粒二象性的和谐统一”,并提出了“‘太极粒子波’是构成我们世界的最小物质单元”。令人惊奇的是:甘老师所挑战的传统理论“光的量子理论能够包含光的经典电磁理论”,八十年来居然找不到过硬的实验证据支持!抱着好奇的心理,记者于近日采访了甘老师。  相似文献   

8.
《科教文汇》2014,(25):F0004-F0004
维尔纳·卡尔·海森堡(德国,1901—1976年),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9.
本假设最初依据波粒二象性和"远看是波近看粒子"思考得出,结合实验,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要介绍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按学科及获奖者统计了百余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情况,揭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对物理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法国人德布罗意1924年发表电子波动理论文集,首先提出电子和原子中的其他物质组成都具有波动性,并进而提出微观物质也应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波思想,解决了原子内的电子运动问题,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物质波理论,得到爱因斯坦的首肯,并后来成为薛定谔波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德国人海森堡1925年建立量子理论第一个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13,(35):F0004-F0004
卡尔·西格班(瑞典,1886—1978年),因对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与研究,于19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西格班,1886年12月3日出生于瑞典的厄勒布鲁。1906年西格班中学毕业后,进入隆德大学,并于1911年获博士学位。1907—1911年在隆德大学物理研究所担任当时著名的光谱学家里德伯的助教;1920年接任物理学教授;1923年担任乌普沙拉大学物理学教授;1937年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研究所物理部成立,西格班任第一届主任。1938ff起,他入选瑞典诺贝尔基金委员会,主持物理学奖金的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走近石墨烯     
沐右 《科学生活》2011,(4):50-51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为发明石墨烯获得了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4.
简岩 《百科知识》2009,(21):1-1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高锟(美籍华人)、美国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三人。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获奖原因是,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博伊尔和史密斯的贡献在于发明了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把人类带到了全民数码影像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用影像记录每一瞬间。  相似文献   

15.
《科教文汇》2013,(25):F0004-F0004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1879—1955年),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14,(36):F0004-F0004
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1891-1974年),因发现中子,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查德威克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市,中学时代成绩平平,但他有种“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进入大学的查德威克,很快由于基础知识的扎实功底而在物理研究方面崭露超群才华。  相似文献   

17.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11,(20):16-16
(本刊记者 姜莹)9月30日上午,首都图书馆迎来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奥谢罗夫和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伊瓦尔·贾埃佛,两位大师在首都图书馆与公众进行了创新话题的平等交流与热情互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搜集、整理及统计近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将52位获奖者分为“多合作型”、“涉猎型”以及“固定机构(团体)合作型”3种类型。通过划分获奖者成长的3个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合作变化。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合作是高科技人才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科教文汇》2012,(13):F0004-F0004
斯特拉特·瑞利(英国,1842—1919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莫尔登的朗弗德林园。原名约翰·威廉·斯特拉斯,尊称为瑞利男爵三世。因发现稀有元素“氩”和在气体密度精确测量方面作出的贡献,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20.
《科教文汇》2013,(18):F0004-F0004
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1947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