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准备建立自己的水下考古学的愿望,始于要了解沿海岛屿上的古文化遗存情况。从70年代起,中国就曾在西沙群岛上进行过考古调查,因其时正值“文革”,这项考古事业未能进行真正的筹划。1986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等人在南中国海偷偷打捞出了一艘沉船中的大批中国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和金锭等物,并于次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拍卖获得巨利。在中国的沿海海域,这样的沉船不少,中国政府和考古学者怎能置之不顾?  相似文献   

2.
沉没于滇池水下61年的一架飞虎队战机,最近成为浮动于滇池之上工程作业船的打捞目标。负责这次打捞作业的总指挥、中国探险协会主席严江征说,他们预计坠机出水时间为今年10月底左右,届时会使飞虎队滇池坠机的一些谜题得到破解。中国探险协会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已经初步把打捞的这架坠机锁定为P———40型飞虎队战斗机。坠机的具体编号究竟是哪一架,查询结果说法不一,有人说是68号机,有人说不是,看来只有等待飞机出水方能证实。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坠机的时间是1942年4月28日,遇难的飞行员名叫约翰·布莱克本,他的遗体当时就被打捞了上来。…  相似文献   

3.
曹劲 《文化遗产》2008,(1):154-162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挟尸要价>引发的争议 <挟尸要价>这一新闻照片是由<华商报>首发,<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在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的事情.2010年,<挟尸要价>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获奖后,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相似文献   

5.
抓住优势 树立权威 中山舰打捞是湖北省筹划了十年的重大工程,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理所当然地应肩负起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中山舰打捞,并积极影响国内舆论乃至国际舆论的神圣使命。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早在中山舰打捞方案刚刚出台之时,本报就指定文体部、摄影部选派精兵强将,从事这一战役报道,并要求出版部鼎力支持,优先安排版面,保证系列报道见报的连续性和宣传效果。 从1996年11月5日《12日开始打捞中山舰》,到1997年2月22日中山舰开始修复》,3个多月中,本报“为了一代名砚重见天日——中山舰打捞系列报道”共推出文字稿件78篇、图片47幅,不仅反映了打捞全过程,歌颂了打捞人员敢拼敢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且介绍了名舰历史、人物、筹备打捞经过等,回答了读者渴望了解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6.
《湖北档案》2000,(4):29
经交通部近20年论证的长江"马当阻塞线"沉舰打捞工程于2000年3月中旬正式开工,沉睡江底60余年的7艘沉舰将在两个枯水期内被彻底打捞清除,长江黄金水道的心腹大患将被消除.  相似文献   

7.
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广袤的土地上寻找远去的背影,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失落的记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中国记忆>--针对我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电视调查行动,自2006年播出至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9.
图片传友谊     
去年九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在打捞“阿波丸”工地上》的通讯及照片,反映了日本人民所关心的一九四五年四月沉没于我国东海的“阿波丸”打捞情况。十月二十五日,日本广播协会驻华记者盐岛俊雄  相似文献   

10.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5,(1):53+62
<正>@张婉典:大陆曾数度组织勘探试图打捞太平轮:上世纪5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最近一次是201年。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努力后,在白节山海域水深55米的海底,发现了太平轮的踪迹。不过,下水打捞尚未提上日程。据称,  相似文献   

11.
日本要打捞在中国专属经济海域沉没的可疑船只,美国泄露《核态势评估报告》,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访美、“副总统”吕秀莲过境意大利前往匈牙利……诸多与中国相关的事件集中在一起,令中国外交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老海 《兰台世界》2001,(2):42-43
8月13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沉入海底,成了2000年震惊世界的新闻.这艘价值连城的核潜艇发生在现代,人们完全有能力将它打捞上来.但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又有多少黄金宝船沉入海底,因种种原因而无法打捞,而成为永久之谜.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岁末,在中国的南海上打捞的一艘宋代沉船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球,这艘被命名为"南海1号"的沉船,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呢?偶然机会发现沉船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海洋探测公司3名队员在荷兰海事博物馆的一份旧报上发现:一艘东印度公司轮  相似文献   

14.
截至9月18日.福建沙埕港内打捞台风“桑美“遇难渔船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但至今打捞上来的沉船仍不足总数的十五分之一。主持当地海上搜救工作的总指挥李步泉说.由于资金问题.他们不得不放弃那些“不值得打捞“的渔船.很多谜团也许因此永远难以解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当地政府提供给媒体的一份打捞报告中称,截至9月14日.参与沉船打捞工作的浙江舟山东海水下工程有限公司东海工一号.共计打捞沉船17艘,其中发现遇难者遗体7具。而在这搜船上工作的潜水员戴林强的潜水日志中,他发现的遗体数字却是12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曹劲 《中国博物馆》2009,(1):120-127
2007年年尾,宋代沉船“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与保护成为举国关注的考古盛事。800年前的海上贸易和沉船事件挟裹着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现代科技手段在探测、打捞和保存工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使每一个关注于此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穿越时空之间人类文明进步的熠熠足印和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整体打捞的终点,首次在公众视野亮相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成为万众瞩目的另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17.
李楠 《传媒》2002,(7):11-12
办报是门艺术,办报者都应该是钢琴家。这不仅是对总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一位编辑、记者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想起这个“俗说”,是因为发现2002年5月15日的很多报纸上都刊出了一幅抢眼的新闻照片,“图为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这是个什么“情景”呢?打捞员手捧黑匣子像捧着一个大奖杯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去年末,来自武汉、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100多名摄影记者云集武汉近郊金口镇,在长江江面广,进行打捞中山舰的采访活动。中山舰是1938年在抗击日寇的长江保卫战中被日机击中而沉入江底的,舰长和25名官兵遇难,去年下半年湖北省经中央同意决定打捞中山舰。得知此信息后,摄影记者从四面八方涌向中山舰。打捞开始后,大家依托武汉市区作基地,三天两头跑金口。由于金口距武汉市区有60里路程,来回很不方便,不久,大家干脆就移师金口,在江边小旅店安营扎寨。寒冬腊月,没有暖气、火炉,许多人冻病疗,仍坚持工作,当天拍的新闻都…  相似文献   

19.
西安晚报青年记者吴峻1987年8月30日抓拍的新闻组照,先后获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评选铜牌奖、第九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并列入《中国新闻年鉴》。照片上再现抢救落水儿童的现场人物和气氛,真实而富于情感地构成了这一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价值:呆坐在岸边哭泣的母亲、打捞者们焦急的目光、孩子被奋力举出水面、人们奔  相似文献   

20.
一张新闻照片引发的质疑及原因探究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由于事发海域情况复杂,打捞员历尽艰辛才于5月14日找到第一个黑匣子(语音记录器)。5月15日,一幅表现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照片发表在全国各大小报刊上,“打捞员抱着黑匣子站在照片中央,满脸高兴;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无不面带笑容,有的鼓掌,有的还激动地把双手举过头顶”。不少报纸并将其作为头版新闻放大处理,如《中国青年报》、《信息时报》、《新快报》、《解放日报》等。这幅新闻照片在报上一露脸,立刻引来一片愤怒声、声讨声和质疑声。5月1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