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2.
王弼说的“卦者,时也。爻者,适时者也。”说卦是“时”,交也是“时”。不过“适”之而已。孙奇逢说:“交者,象之变也,乃卦之趋时也。[1]。“卦体,其合者;而爻体。其分者。”[2]这两说意思是一致的。如果说一卦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那么,六十四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六十四卦整体的对立统一性,乃是客观世界整体的对立统一性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物质胜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所以,《易》道也不可能有穷尽之时,故而,孙奇逢说:“《易》之道,以未济终焉,未济则未穷也,未穷则有生生之义。此天地之道也。亦圣人之道也”[3]很显然…  相似文献   

3.
写议论文时,能否成功地在材料与见解之间架起桥梁,使文章的论据与论述紧密联系、高度贴合,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以《先秦诸子选读》中荀子的《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中的片段为例: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  相似文献   

4.
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思诚"的教育,我们的师生都应该是"思诚者"。如何开展思诚教育,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一、挖掘诚信资源要以点带面我们的教材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涉及诚信内容的课文也为数不少。我们应树立诚信教育意识,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诚教  相似文献   

5.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最为古老的德目之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古老命题,何以成为时代焦虑?因其重,也因其急。  相似文献   

7.
辋川图记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因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相似文献   

8.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礼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相似文献   

9.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相似文献   

10.
思有何乐?行有何喜? 哲人用"思"来证明"我"的存在,希图以此为出发点,推演出一切命题,若成,则自得大乐.佛陀以"行"完普度众生之"愿",借以达至圆满极乐之境地,若成,则自有大喜.然蹉跎如我者,无哲人之大智,亦无佛陀之宏愿,竟也妄言"思"之"乐","行"之"喜",为何? 曾有朋友电话询问:"为什么面积单位要用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来定义,而不是用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于是不敢怠慢,搜索枯肠、重翻典籍,然终无所获.百思无解之余,只能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选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文中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之句。教材只是笼统地将“能克终者盖寡”翻译为“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克终”或“克”具体何义未有详解。不过,在文后的“学习提示”板块,编者说:“‘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克”的第一个义项“能”之后即附有“克勤克俭”一词,后面对“克勤克俭”的解释是“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13.
1 古代唯心主义人性论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先秦时代,孔子的"性相近"开了"性善论"之端,最早提出"性善"学说的是子思,孟子也是性善论者,但与子思的学说又不尽相同。孔子的"性相近"是有发端意义,但他没有明确提出"性善"学说.子思才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性善论"者。子思的《中庸》开篇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为上天之所命,人所有的天命就是人性。人能按照人性之德而行,就体现了人道,体现了人道就达到了"至诚"的神境,"至诚"之人就能发挥人的善性。子思还借孔子之言全面阐发儒家的  相似文献   

14.
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旬,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15.
[原文] 卫献公自夷仪①使与宁喜②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③闻之,曰:“呜呼!《诗》④所谓‘我躬⑤不说⑥,遑⑦恤⑧我后’者,宁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⑨也,思其复⑩也。《书》⑾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⑿曰:‘夙夜⒀匪⒁解⒂,以事⒃-人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⒅棋,其何以免⒆乎?弈者举棋  相似文献   

16.
[原文] 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②而观之者竟日.始舍③之,洋洋④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⑤焉,吾之感于中也. 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⑥,数罟⑦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⑧,市不得鬻⑨,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大师、大学生和谐互动之学,是教师导引、学生从游之学。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论述,影响深植于清华,而远播于厦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若不能上通形而上之道,中贯画理,下达画法,精研古人传统,穷尽山川自然,并有自己切身独到的体悟,终难成大家。龚贤正是一位对此具有十分深刻领悟的大家,《千岩万壑图卷》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  相似文献   

20.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