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鱼鳔作半透膜,用内径较细的直角长颈漏斗代替普通长颈漏斗作半透膜的演示实验,实验操作方便,效果显著,一次组装,有效实验可以持续20h左右,便于教师在不同班级进行演示。  相似文献   

2.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在讲述"水分的跨膜运输"这部分知识点时设置的演示实验。对这一实验,各个版本的新教材安排的演示内容有所不同。人教版新教材基本沿用了原先教材的图式,安排了"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蔗糖溶  相似文献   

3.
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这是化学、生物学早已有的定论。过去不曾怀疑过它。这些年化学和生物学的一些教学同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蔗糖溶液是不是应该归属于胶体溶液?尽管问题很小,但在这里早已成为议论不休的问题了。笔者提供以下实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中的渗析现象实验,要用到半透膜.下面介绍几种半透膜的自制和使用方法.一、胶棉半透膜1.制作方法:取未破损的信封一个,用毛笔将蛋白(鸡蛋、鸭蛋白均可)涂在上面,涂的厚度要大些尽量均匀.凉干后便可使用.2.使用方法与实验现象:往上述备好的信封中注入淀粉胶体20毫升和食盐溶液10毫升的混和液体,然后如图1所示将它放入盛有蒸溜水的烧杯里.  相似文献   

5.
用牛皮纸做胶体溶液的渗析实验广西凌云中学陆英麟做胶体溶液的渗析实验,要用半透膜材料,一般学校没有这种材料,需要采用代用品。半透膜材料的代用品很多,笔者通过实验认为用牛皮纸代替半透膜材料做胶体溶液的渗析实验,效果很好,而且方便。一、实验操作:1.取一张...  相似文献   

6.
1 “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初中化学教材有关硫酸溶解放出大量的热的演示实验中 ,要求“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注意溶液温度有什么变化” ,这一做法存在两个缺点 :(1)只能让少数学生接触烧杯外壁 ,不能向全班展示实验现象 ,直观性差。(2 )烧杯外壁温度很高 ,接触时烫手 ,不安全。我在教学时将这个实验作如下改进 (装置见图 1)。图 1取一支细长的试管 ,注入5mL无水乙醇 ,用试管夹夹住浸入刚被稀释的硫酸烧杯中 ,由于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从而试管中的无水乙醇立即沸腾(无水乙醇沸点 78 3 2℃ ) ,用烧着的火柴杆靠近试管口…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一节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演示实验中,课本中运用烧杯倾斜向外溢水。当溢水很慢时,往往水会沿烧杯外壁流失而不能排到收集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小桶中,这样实验数据就会有很大差异,结论也不易得出。为使实验效果更好,在没溢水杯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制和演示改进。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9.
一、氢气在空气里燃烧的演示初中化学课本中,氢气在空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是使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坏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内有水珠生成.但此法可见度小,如果室温高,生成的水珠很快就被燃烧产生的热量蒸发,现象就更不明显.为此,改用水汽冷凝器来做此实验,效果较好.水汽冷凝器是由特制形状的烧杯和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第一册关于伯努利方程的演示实验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倒置的漏斗中间 (图 1 ) ,向漏斗吹气 ,会把乒乓球吹跑吗 ?实际正好相反 ,乒乓球会贴在漏斗上不掉下来。图 1该实验看似简单 ,但是 ,选择漏斗不当就无法做成功。笔者曾看到一位物理老教师把乒乓球放在倒置漏斗中间 ,使尽全身力气用嘴向漏斗吹气 ,就是不能让乒乓球贴在漏斗上 ,尽管他吹得脸红脖子粗 ,还是没有做成功这一实验。原因何在 ?向漏斗吹气可以用嘴吹 ,还可以用其它方法来吹 ,漏斗口和锥度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实验的成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笔者选用多种规格的普通漏斗 ,用不…  相似文献   

11.
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内容,在初中植物学第四章,小学自然常识第四册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要求进行实验。这些实验的一贯方法是用广口瓶或烧杯、漏斗等简单器皿。但由于这些器皿体积小,放入其中的植物少,实验装置气密性能差,一般完成一个实验的时间需12小时以上(教师要在实验前一天进行准备),而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极少,达不到教材要求的教学效果,有时往往失败。 我们研制的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演示器,是实验效果较好的仪器。用一套仪器可完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三个演示实验,每做一个实验的时间一般都只需30分钟,教学效果较好,现已申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2.
溶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分散体系。学生在以前已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但尚未接受过系统的学习。本章教材安排了7个课堂演示实验,3个探究实验,3个家庭小实验。1演示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实验9-1]溶液教法建议溶液应包括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溶液概念的建立,要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提供显明、全面而直观的感性材料,通过三种常见液体的特征比较,来认识溶液的宏观特性——透明、均一和稳定,应补充浊液的演示实验。①乳浊液——为了获得好的乳浊液的外观效果,可先在水中加一点乳化剂,如洗涤剂等,然后再加入植物油,充分振荡。这样易…  相似文献   

13.
细胞膜的特征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但是细胞不需要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不能通过。而细胞死亡后,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变成全透性。这一重要知识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少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二生物教材中又没有相应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实验。  相似文献   

14.
根据“理科综合”、“文科综合”的中考考试变革要求 ,教学中教师在把握单科基础教学的同时 ,还要注意联系和渗透其它学科。研究各学科知识的交点和结点 ,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下面具体分析几例综合试题。例 1 :如图 1 ,电源电压不变 ,A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 ,B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 ,当闭合开关K、K1、K2 时 ,灯泡L正常发光。试回答 :1 )用电离方程式说明A、B两烧杯溶液的导电原理 :A :     B :     。图 12 )当逐渐向B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加到产生一定沉淀时停止滴加 ) …  相似文献   

15.
1特点和用途 该教具用于高中化学的胶体渗析实验,认识胶体既有别于悬浊液和乳浊液,又有别于溶液。它既可用于教师课堂演示,也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该教具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经久耐用、制作简单。用胶棉液制作的半透膜解决了材料上的难题,原理科学、设计新颖,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渗透现象演示实验,用玻璃纸材料难得,用鸡蛋膜操作难度大,且看到最终的效果时间长。通过实验改进,采用白萝卜演示,效果显著,并且有吸水与失水的直观对比。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3],钠跟水起反应一实验,演示时,要反复做二次,第一次是让学生观察:“浮”、“熔”、“串”、溶液变红色。第二次是观察气泡、气体的收集、检验。笔者认为这样演示此实验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①该实验二次,耗费时间多。②检验气体时,现象不明显。因此,现将此实验改进如下: 1.器材 250ml烧杯一个,20ml透明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化学课程中,要想让学生理解“同一种弱电解质在不同浓度的水溶液中,弱电解电离度越大,溶液导电能力也越强。”的问题,除了教会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外,最直观的办法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冰醋酸在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的变化。即冰醋酸在用水冲稀过程中,可观察到由不导电到导电能力逐渐增强,又逐渐减弱的过程。通常实验过程如下:在烧杯中插入电极(碳棒),电极与演示电表(欧姆挡)相连,烧杯中缓慢加入10mL左右的冰醋酸,向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观察电表指针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刚开始由电阻很大到逐渐变小的现象很明显,但是后来冰醋酸中加蒸馏水浓度变化太慢,指针几乎不移动,老师只好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再加水冲稀,如此往复多次,既浪费时间,冲稀后的溶液也不再有回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教材,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中,设有“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0.
一、H_2S和SO_2反应演示实验教板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实验操作如下:1.A是H_2S发生装置,内放10克硫比亚铁,从上面长颈漏斗处注入盐酸,打开螺旋夹F使盐酸硫过,直到FeS全部浸在盐酸中,就有H_2S气体产生·用螺旋夹F控制H_2S气体流量,在B处盐酸中可看到H_2S气体流过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