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流动。对于社会流动的原因,美国学派认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而欧洲学派则认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事实上,社会流动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受个人特质的影响,其流动规则有先赋性和自致性。现代社会应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通过获致性因素而改变社会身份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借鉴社会学中研究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社会结构和个体选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会结构主要有阶层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这些社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只是潜在的,它通过干预个体选择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学生之“公务员热”现象的几点忧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日益升温的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视角出发,从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剖析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又有宏观的因素,如经济社会结构、制度政策安排和其他非制度因素;其次,分析公务员热对社会流动的不利影响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公务员热"的降温则要依靠多方面措施来保障社会流动机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乡村精英的积极参与,乡村精英在政治实践中对我国乡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的流动日益频繁,深入探讨和分析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原因,是解决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关键.乡村精英社会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实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政治机制的视角分析其流动原因,旨在为重构乡村精英群体、优化乡村政治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弱势群体向中上层流动。教育是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主要动力,但是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在教育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致使他们无法通过教育程度的提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上向流动,必须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进行教育弱势补偿。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而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因而人们社会地位的取得越来越依靠自身条件的获得,而教育是最主要途径。因此,教育程度就成了社会测定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标志,影响着个人选择职业,社会选择个人,并参与人们的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归属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歌的含蓄性一直为文艺理论家重视,也是很多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追求,诗人之所以要含蓄地显现主题,主要是受社会政治因素、社会佛道思想、社会文艺理论思想以及个人情思的复杂性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1.问题的提出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民工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的变化.任何社会中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流动的性质。一般来说,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流动的速度较慢且流量较小,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流动的速度和频率相对较快、流量也相对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呈明显加快趋势,其中,农民流动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流动的主体。与此同时,在影响个人或群体社会流动的诸因素中,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培训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鉴于此,本文试对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民工培训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8,(5):36-45
本文基于江苏、湖北、云南3省12县24所农村学校57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学校因素、地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在教师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个人月收入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等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工作因素中,与领导的关系、晋升机会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地理位置变量对其流动意愿有重要影响;在地区因素中,地区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社会因素中,社会压力、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中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表现为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形状、身份地位的等级制度。社会分化对于社会不稳定有重大影响。其次,社会分层的新近变化表明,贫富分化差距上升,财产的集中化程度比较高,城乡分化和区域分化问题突出,低收入群体与主体社会脱节。再次,社会分层的变迁中的积极因素包括:个人努力的因素在地位上升中的作用逐步增加、出现了相当部分的人整体社会地位上升的现象、利益的多元化缓解了社会矛盾、社会团结指数上升、中间阶层比例扩大。最后,应采取的对策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建立覆盖面更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柱与基础,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则成为社会公平的障碍,它使城乡居民从身份到待遇处于不平等状态。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乃至个体差距越来越大。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起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流动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中地位的升迁或降落。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考察科举制度,分析科举制与社会流动的历史渊源以及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贡献,并探寻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社会流动对于一国之健康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电视剧《绝望主妇》和《血色浪漫》中主人公之社会地位变化来比较和思考中美两国不同社会流动性背后的不同文化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出现了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态势,这是和当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安定因素甚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极不稳定的矛盾凸显期,社会的发展不足与公平不足,造就了各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这些都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激增。  相似文献   

16.
身份现象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传统行为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现象,今天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身份现象能够“再生产”出社会关系、社会互动模式等社会现象,能够带来价值增值,从这种意义上讲,身份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本。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身份意识、身份情结促生了身份的社会资本属性,并且作为一种潜在的行为规则体系长时间、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身份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社会阶层结构对社会的良性运行至关重要。和谐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因此,扩大社会中间阶层,实现"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协调性和有序性的社会状态。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要克服或消除不和谐因素,需要强化社会控制。社会控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社会控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依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矛盾的特殊性,应注重发挥社会控制的平衡功能、整合功能和导向功能,以确保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有序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