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作者围绕着如何抓高校学生质量的问题,对一些教育观点和主张,如“掌握知识不如掌握方法”、“专业素质最有价值”、“增长学生的社会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等,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知识建构教学实践项目是近三年来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博士生陈静萍女士开展的一项教育科学研究实践项目。主要研究学生如何使用“知识论坛”(一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建构性的知识学习和评价。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共同体”,针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初步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在公共知识空间中公开,而后共同对这些见解进行评点、质疑、改进、丰富和汇总,最后达到学习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生长发展”,并可能延伸出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怎样教”的问题,而教育的真正主体——学生自身的成长、学习反而被人们忽略了,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被忽视,这是传统的“师本教育”,即“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所导致而成的困境,“师本教育”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仓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致其思想僵化,沦为知识的奴隶,以致中国学生的思想和见解是“世界上最短视的”(美籍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语),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助产术”在西方教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其现代教育教学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助产术”所蕴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性的凸显、践行启发式、教育教学生活化与苏格拉底的独立人格和知识观肾密相连。“助产术”在现代教学中的有为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知识观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然而在中国教育实践中,这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却遭遇难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讨论式”模式,就是教师把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探讨研究、发表见解,并让所设计的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和提高创新素质的目的。“问题讨论式”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有以下几点:第一,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第二,讨论点拨。通过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精讲释疑。针对新知识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教育的两个主体作用,即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教学的效果。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素质不高,就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日本中小学的“综合学习时间”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昌淑 《学科教育》2001,(2):47-47,F003
为了培养年青一代面对国际化、信息化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日本在中小学新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通过“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不仅可以用来形容“多元智能”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还可用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元智能。正所谓“源”清还需“流”澈,方显课堂教学的别有洞天。而加德纳教授“学生最容易获得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相关联的知识”的见解,则成为设计“适合学生最容易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和创新,在教学上,我引导学生勤思考,允许他们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经常为他们营造新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发挥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社会生活纷呈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教师只有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因而教师应具备“求真、求实、求新”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0.
考试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的评定。传统的百分制评分存在许多弊端,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若改“百分制”为“等级制”评分,不仅可以淡化师生过分追求分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全面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主动、积极地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所提出的简明而深刻的见解。的确,学有兴趣,有热情,“我要学”学得轻松愉快,要比“要我学”有效得多。对此,凡当教师的及曾做过学生的都有同感。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知识质量,指导学生学好历中.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相似文献   

12.
“回忆-发现”复习模式是教师组织带有一定模糊性的知识信息,唤起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途径解除疑难,从而达到掌握确定的知识的目的。此模式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一些化学事实、实例和问题进行独立钻研的过程中再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在教师指导下,从新的高度和深度展开“再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两种活动在两类素质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在自身的能动活动中实现的。而活动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知识活动”与“实际活动”。与这两种活动相对应,人的素质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知识活动素质”和“实际活动素质”。在这两类素质的发展中,知识活动与实际活动所发挥的作用及两者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对于知识活动素质的发展来讲,知识学习起着主要的作用,而实际活动或直接经验起辅助作用;而在实际活动素质的发展中,知识学习或间接经验的获得只是一个基础和起点,实际活动或直接经验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就制约体育方向的“学科中心论”、“手段论”、“目的论”、“素质教育论”等中外体育观念进行异同比较,在比较中将体育改革定位于人的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指导思想,在这一观念引导下,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观进行比较,阐述了体育知识、能力、素质内涵的新变化:当代体育知识,不仅是力量,它首先是;身体素质内涵全面扩展,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向心理素质、科学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扩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学建模与数学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受到人们与日俱增的重视,数学素质的有关问题也提到日程上来了,人们认为,21世纪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素质教育。作为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高师数学系学生,应如何适用这种素质教育,高师的数学教育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些数学教育家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里状态【门。”“数学素质包括数学知识、数学…  相似文献   

16.
优良的素质是个体成才的基础。在优良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方面中 ,能力素质是绝对重要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轻视过它 ,后果显见。如今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观念已成共识。据我在澳大利亚一年的参观学习 ,发现他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得相当扎实 ,略举些实例以供借鉴。自主能力澳洲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许多事情主张让学生自己做主。一所很优秀的中学在给家长的公开信中 ,明确提出 :“不能认为学生见解的形成都应该根据年长者的看法。”不主张老师或家长强迫学生完全按照成人的想法抉择什么。有一门课曾让十年级学…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决定了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生物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养成科学作风,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以后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打卜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做实验,做成功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彭国庆 《时代教育》2007,(9Z):73-73
高职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少;重视知识传授,淡化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忽略数学素质、数学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理想和高水平的“问题”,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以提问为主导,以学生的充分参与为主体,在提问中注意五个“度”是一堂阅读教学课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职业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从树立“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观和确立“发展创新精神”的教学目的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