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广泛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在社会大众中具有日益强大的影响力,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然而,现代性诉求的底蕴和国家、政府调控的力度,使得大众文化的发展充斥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就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性特征进行探讨,以寻求更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的大众文化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大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向国家意识形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探寻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应对挑战的策略。大众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民族心理和大众快乐政治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化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促进我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待当前的大众文化,采取愤世嫉俗的激进主义态度和放任自流的消极主义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该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含量和美学意义;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通过行政和法制手段规范大众文化市场;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和特点出发这五个方面入手来建设我国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的主流文化情况下,“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的条件下,工业产品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大众审美情趣,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以提升大众对工业设计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众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与音乐内涵,成为了大众文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它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以及对于大众文化的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一些已经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也阐述了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文化需要的大背景下,要清楚地看到中国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与西方语境中的大众文化的根本差别,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大众文化观决定着大众文化研究的目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建设需要做到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消除文化负面现象,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正确处理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高大众文化生产者的素养等,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现实环境下大众与文化的定位,引导大众对和谐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是由民间主导、老百姓自己约定俗成长期积累的一种文化,在多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冲击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文学经典成为大众需求的主流文化,诱发民众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需。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大众文化迅速占领文化市场。大众文化的渗透无孔不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也不例外。如何面对大众文化给语文学习带来的冲击,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一、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隔膜一直以来,语文教育强调的都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语文课程被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承担着传递意识形态的重任。然而,最近三十年以来,大众文化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消解正统意识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推行文化上的享乐主义、嘲弄正统的意识形态,以轻松、快乐的原则迎合大众。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高教文化的冲突及调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文化是指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以来,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迅速占领着中国的文化市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呈三足鼎立之势,甚至逐渐取代了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的空间。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有其合理性,有其无法否认的积极价值。它是中国以往的政治文化或启蒙文化向娱乐文化的转型.也是从传统的审美文化创作向文化产业的转型。这大大推进了文化平民化的进程。如果说,大众文化更多地给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带来了接近文化的机会、亲近文化的可能的话,那么随着它长驱直入地进入高校,逐步占领高教文化的阵地,它给高教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却几乎都是负面的,也可以说,二者在基本特征上是互不相容,甚至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崛起,使90年代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90年代各种类型的小说创作,在这个转型期的文化语境中出现了回归现象,回到现实社会的大地上与大众审美的期盼中,而且就总体而言,还出现了有别于80年代的几种重要倾向与现象。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研究史上一直存在两个还原主义思路:法兰克福学派主流、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利亚等持悲观主义论断,把大众文化当作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欺骗,把大众文化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异端瓦尔特·本雅明、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约翰·菲斯克等持乐观主义的态度,把大众文化还原为大众的文化,是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叛和颠覆,这些理论家把大众文化当成下层反对上层的武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这种理论把大众文化当成意义斗争的场域,不能把大众文化简单还原为统治阶级的文化也不能简单还原为被统治者的文化;厄尼托斯·拉克劳和斯图亚特·霍尔的“连接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还原主义弊端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进一步实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媚俗已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将媚俗倾向演绎得丝毫不爽.文化媚俗倾向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它是在世俗化语境中由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多个原因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媚俗倾向被精英主义者视为大众文化的"原罪".在价值论范畴中它是作为一个悖论而存在的,其负面性同其积极性一样显著.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应对媚俗倾向共担责任.大众社会疏于理性思考而耽于世俗欲望的群体心理好尚为大众文化的媚俗倾向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证明着媚俗倾向是一种有赖人文精神注入而加以修正的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变得息息相关。人的精神生活质量虽不能精确计量,但我们仍能通过考察精神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衡量当前大众文化时代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现状,并以问题为依据提出提升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文化状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结构。具体来说是有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三元并立与相互渗透。主流文化是以其鲜明与强势的话语姿态出现的,这与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密切想联。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蓬勃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及文化基础上形成最有冲击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造成文化冲击现象的文化形态。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响亮地凸显着从内容突破到视听语言变革的风格印记。为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提高收视率也自觉采用了某些商业影视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主旋律"电视剧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大众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经济大潮引领的经济意识形态渗入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人们的视野由宏观转向微观,电影、电视等新兴媒介所构成的大众文化占据主流,人们的生活在一种时尚潮流的指引下,开始了平面化的精神追求。这种平面化具体表现为精英意识形态的萎缩和诸多价值观念的解体。人们进入了一种以经济为中轴的大众狂欢。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