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不大赞同洪老师对《丑石》一文的看法。《丑石》的观点并没有错。理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应看作《丑石》的“观点”(即中心),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才是《丑石》所要“宣扬的观点”。退一步说,纵使“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诚为《丑石》的观点,那也是不错的。作者并非蓄意混淆“美”(是)与“丑”(非)的界限,而制造混乱;谁也不会作“凡是丑的,都是美的”这样的误解。作者要说的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选进了高中教材。备课初读,确不禁为其深刻的寓意所吸引。但反复钻研,又觉得构思上颇不严密,存在着难以弥补的思维矛盾:一,石头能分丑俊吗?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一论断,能站得住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手边的语文刊物。但找到的分析《丑石》的文章,多系赞美之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丑石”的命名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在这篇文章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论断是站得住脚的。其理由如次:一,就其表现手法来说,《丑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这种文章,于“物”只是“托”,于“志”才是作者欲言之本衷,联结“物”与“志”的纽带是二者的相似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写的是一块外表极丑且无世俗实用价值的陨石 ,被认定为丑石。后来由于一位天文学家的发现与介绍 ,人们才知道这块看似极丑的石头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是一块美石。这篇散文的教学 ,其难点当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的深刻哲理。“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这句话引自我国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怪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 ,丘壑未易尽言。”刘氏旨在言其怪石外在的皴裂、凸凹梭角分明透眼 ,却能体现出丑石另一种奇美 ,不寻常的审美价值。美与丑 ,是…  相似文献   

5.
又一次拜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我仍旧沉醉其中。让我陶醉的,不仅是作者的生花妙笔,还有丑石所具有的那种不甘寂寞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道理,懂得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地生存的伟大"。[原文]丑石贾平凹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通过对一块相貌极丑而科学价值很高的陨石,先被冷落、后经专家发现被视为珍宝的记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对此,我颇有异议。丑石在文中不过是象征性事物。对于丑石来说,它的丑是外在的,而它的美则是内在的。说它丑之极是可以的,说它美之极也无可非议,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罢了。但是,丑之极并非美之极。不能说,发现了丑石的  相似文献   

7.
《丑石》《丑石》是一篇含有哲理性的散文。它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主要写丑石的丑陋、无用和人们对它的鄙视。第二部分从“终有一日”到“我也脸红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1,(28)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1,(9):111-117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25)
相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和杨开慧积极投身于这一滚滚的爱国洪流。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著名刊物《湘江评论》,他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办法,改造的办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他号召广大民众,“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在北京的杨开慧每次收到毛泽东寄来的《湘江评论》,都会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1.
我将贾平凹的《丑石》给学生学习。读完这篇文章后,有学生认为“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只是在十分独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更有甚至完全反对作者的观点,认为臭极了不会香极了,坏极了不会好极了。关于《丑石》的哲理寓意可以讨论,我只是由此想到培养中师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成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的束缚,其结果可能发现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很多教育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是未来教师特别需要的。中师生的发散思维,一般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的特点,灵敏,迅速,随机应变,能提出超常的观念,不受普遍观点的影响。同时还体现出中师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其表现为突发性强,缺乏深思熟虑;情绪色彩浓,希求得到肯定和扶植的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是一位人们熟悉的当代作家,也许同学们以前从没接触过。在他的散文《丑石》的片断中,写到了一块石头,这块“丑石”究竟“丑”在哪里,“丑”到了何种程度呢? 作家将丑石和汉白玉的细腻比较,和大青石的光滑比较,从侧面说明了石头的“丑”——毫无用处。通过“奶奶”、  相似文献   

13.
一、《丑石》及其“丑石”再论缘起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发表于198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上,翌年又先后被选入沪编和部编语文教材,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丑石》是我国青年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优秀散文。作品精心刻画了丑石的生动艺术形象,热情颂扬了丑石的实实在在的本质美,和“不屈于误解、寂寞生存的伟大”精神,同时揭示了  相似文献   

15.
丑石《丑石》并无华丽的词藻、奇巧的结构,但细细品味,却可以通过质朴的文字悟出一番美的哲理。如果说丑石是“以丑为美”的,那么《丑石》也表现出一种于平淡中见深意的隽永的风格、稚拙的美。试按下面要求完成自学:一、有些动词很平常,但是经过作者  相似文献   

16.
洪镇涛老师对《丑石》一文中某些词语的看法,乍看是对的,但联系到原文,细细品嚼,似乎也不尽妥当,现略举几例提出看法,不妥请教于大家。 1、洪说“‘遗憾……丑石’搭配不当,因为‘遗憾’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我认为“遗憾”一词在句中作动词用了,是意动用法,可以带宾语。意思是:以门前有那块丑石为遗憾。意动用法不但古汉语有,现代汉语也是有的,这是借鉴。如改成“我常常为我家门前那块丑石遗憾呢”,通则通矣,语味则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哲理散文<丑石>,曾把我的心襟摇荡了无数个日夜: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样的文字无论怎样咀嚼,总感到韵味无穷.如今,拿来让学生欣赏,便能以理晓谕:这就是韵味,散文的韵味,散文小品的哲理韵味.于是,我的脑际始终盘桓着这样的问题:散文小品的写作,如何缀上哲理的花絮?思忖之后,便悟得需如此这般--……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丑石》是一篇借物喻人,体物写志的精美的散文.全文可分两部分:从开头到“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为第一部分.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自然段是第一层,写丑石的颜色、姿态、模样.开头写我的遗憾总领全篇;“碍地面”“搬走吧”,是嫌它丑的具体表现.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丑石的无用,是丑的另一个方面.它不能垒山墙,铺台阶,不能刻字雕花,浣纱捶布,也不能做石磨,只是在坑凹处存点雨水,孩子们爬上爬下,因此引起人们对它的讨厌、咒骂和嫌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相似文献   

20.
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并收到了一定效果,这里要谈的便是其中的一例。《丑石》一文的教程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对课文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丑石》是一篇哲理性叙事散文,作者借有关丑石之事阐述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评人论事(物)不能以其外表和世俗的实用性为标准,而应看它的本质,看它的社会价值和它对人类的贡献。同时,作者还通过赞美“丑石精神”启示我们——在误解、非议、厄运面前应甘于寂寞、忍辱负重、顽强奋斗。接着,教师就提请学生根据各自的独特感受,从文中找到触发点,自行开辟角度,进行作文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