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一般认为,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然而,王引之受传统训诂学逐字为训的影响,在一些问题例如义项分合的处理上常常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经传释词》“云员”字条的梳理,试图实事求是地对王引之的虚词研究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  相似文献   

2.
从"爰"的释义看《经传释词》的几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传释词》是古汉语虚词研究领域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如义项当分而未分、单字为训易歧义、误以实义为虚义、注语与义项相违等。本文以《经传释词》卷二“爰”字的释义为例,说明此书在释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经传释词》与《词诠》在虚词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做了分析。指出两书共同特征是运用声训、相同的句式结构和不同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虚词的句法和意义。《词诠》更是将语源学的思想运用到虚词的注释中。  相似文献   

4.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对《经传释词》“与”字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研究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6.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经传释词》是一部对古汉语虚调进行系统研究的专书。作者王引之是清代训诂学家,继承其父王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 作者正引之鉴于古书中的虚词,古人往往不加解释,或以实词意义去解释,因而杆格不通。于是他对《九经》《三传》以及周秦、西汉时古书中的虚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编撰了这本书。  相似文献   

8.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1],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9.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0.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终”、“死”、“没”、“人”、“言”等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向积极方面偏移。从这些词的词义特征和语境特征来看,偏移的词义是一种隐涵义,是语用推理的结果,没有成为词的固定义项。  相似文献   

12.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文镜秘府论》所引用的材料,大部分在中国都已散失,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文镜秘府论》辑存的创作理论,即全书六卷中地卷之"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之"论文意"、"论体"、"定位"等。以《文镜秘府论》创作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其来源,立足于作者赴唐之前在日本国学习背景、赴唐期间习得内容,以及归国后在中国所学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文化创作而成的《文镜秘府论》进行综合考订,可以发现其创作理论主要溯源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文献   

14.
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为基本材料,对明清山东方言中的一类词——拟声词发展为动词进行探究和分析,发现很多拟声词发生了"从拟声到言说"的词义演变,即这类词既表拟声,又有由拟声而来的动作义,而且在山东方言中,这些拟声词演变出的表动作的动词词义,不再是临时用法而成了词的固有义项。  相似文献   

15.
《左传》“外史”一职,其说有三:一是与“内史”相对,诸侯史官之“外史”;二是“外史”即《周礼》之“外史”;三是言史官身居在外.这三种看法,并不合于春秋实际,“外史”即《左传》之“史”,言外者实是与卿大夫“家史”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以“立一画之法”为核心,剖析了石涛的“墨海抱负”和师法自然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如“借古以开今”、“法自我立”、“搜尽奇峰打腹稿”和“笔墨当随时代”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名篇,为多家古汉语教材所收录。然而,对于文中“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和“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两句的释义问题,一般教材的处理都难以差强人意。由古汉语的句法特点人手,并参照所涉词语的音义,对句中“固”、“为”二词的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指出“固”并非“巩固”,而应读为“祜”,属用字的假借;“为”则与“作”无关,应理解为“赐予、给予”。  相似文献   

18.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