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高校管理干部对校园网络舆情的认知与应对情况,决定着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水平。本研究以高校管理干部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现状,分析探索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必要性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问题,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全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各项机制,以求有效化解高校各种舆情危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是当前公安工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机制,主要包括汇集分析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及表达机制4个要件,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公安机关网络舆情机制的建立,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对于加强公安机关自身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考试中的舆情愈来愈多地给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带来压力,如何更好地进行舆情应对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基于政治系统理论,从输入、输出和反馈3个环节进行舆情事件应对分析发现,教育部门在舆情应对中存在应对能力不强、回应内容不明确、信息流通性差及缺乏权威引导等问题,其原因包括舆情应对存在认知偏差、维护自身利益、应对机制不完善和舆论引导经验缺乏等。据此,提出提升舆情应对意识、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掌握舆论话语权、建设回应型政府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以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大数据等分析技术的使用实现有效引导过程。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以大数据社会网络为依据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技术和管理视角出发,探究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引导管理策略,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苏娜 《江苏高教》2014,(3):123-125
新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提出从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发挥学生自组织积极作用、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辽宁省当前社会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的态势,指出了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政府应提高舆情危机意识,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转变舆情应对的陈旧观念,构建协同治理模式,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道德建设,改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8.
当前,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舆情的真实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通过负面的报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对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作用进行价值分析,有助于我们对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尚处于探索阶段,机制未完善,多通过较为空泛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网上言论进行约束。在提出管控方案时,多侧重政治效果,突出行政部门的教化功能。针对舆情的形成发展,初步构建了事前预防部署、事中干预应对和事后分析引导的理论模型,对一般性和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提出了解决方案;相应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研究,在监测和控制高校网络舆情上提出硬件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7,(3):91-94
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研究和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教育网络舆情具有周期性但快速发现处理难,教育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人数严重不足,教育网络舆情收集技术和管理机制不成熟,教育网络舆情"防火墙"不断受到冲击。各类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典型案例库建设、建设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的骨干队伍、优化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舆情收集和管理方式、加强各类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等路径积极分析与引导教育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广泛地应用网络。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或者平台的社会舆情。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网络舆情,其体现形式主要有论坛、博客、电子邮件、聚合新闻等,并且具有随意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分析把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从网络舆情监管、预警、汇集、分析、处置等方面探索并建构其工作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文化信息领域等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特点的阐述,分析了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并着重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域,河南省通过塑造"美丽河南"展示自身形象,其中互联网由于符号形象化、互动性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成为了地方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形象的建构过程中,互联网媒体可以采用营造社会公共话题、塑造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对外传播场域和加强舆论监测等路径,全面推动地方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影响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的舆情事件相比,网络舆情分布广、传播速度快、并可进行互动式交流等特点,不仅吸收了传统舆情的优点,还弥补其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互动式交流差等缺点。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理性的引导,是现今从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格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中网络舆论已经趋近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其次则体现在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产生的影响。结合当下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契合江西网络发展实际,提出网络舆论控制与把关的手段,提请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探索面向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与引导从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媒体才得以实现。网络新闻袭了传统媒体的这一传统。但是在表现方式、表面内容以及影响效果上,新旧媒体还有很大区别。章从几个有影响的具体网络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了新旧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时的差异,并试图寻找出这种差异的现实因素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9.
Web2.0带来了"碎片化狂潮",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是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莫衷一是的意见表达,大众传媒承担着引导舆论的责任,其"意见领袖"话语表现影响社会行为,发挥着防止互联网沦为对抗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互联网在舆论监督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舆论监督失范下的网络暴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