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在教案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表征: 现象1:学校管理者认为,教案要检查,否则一些教师会"偷懒",但限于时间、精力,在具体操作管理中大多只能查一查篇数,看看是否是手写,字数是否达标准,是否按统一格式等等在形式与数量方面达到要求,然后通报一下谁没上交,谁篇数不够,谁不规范,就了事.  相似文献   

2.
已往学校对教师教案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是教案评估的依据。为此,教师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集的教案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至于是否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案倒居于次要位置。基于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案,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要写,也都会写。但是,你在写教案的同时是否思考过到底什么是教案?你是否真正理解教案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教案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文字的多寡,而在于目的要求是否明确,方法是否适当,计划安排是否周密,预见性是否强,效果是否好。教案编写简略,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不认真,教学效果差;一味地将教案写详,也并不意味着教学效果就很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变色龙》,教案上仅写了一个大大的“变”字。由此看来,他的教案是再简单不过了,然而,你能据此否认这位老先生的教学效果吗?所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和教学经验,视教学的需要,把教案写得简单一点。编写简易教案,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省时省事而随便简略。要写出质量高的简易教案,…  相似文献   

5.
学校对教师教案的评价,往往会把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的填写是否完善,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等作为教案评估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会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集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至于是否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案倒居于次要位置。所以,我们对教案管理进行改革,实行“分头备课,  相似文献   

6.
时下,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是备课评估的依据。为此,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抄写教案以应付检查。虽然学校要求教师持教案进课堂,然而,"进课堂"  相似文献   

7.
谢玲 《教书育人》2008,(8):42-42
教案,是学校对教学进行管理的唯一法宝.在不少学校管理者眼中,没有教案的检查,就没有了管理. 有的学校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来逼迫教师"自觉".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通常的查教案,主要看教师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是否有足数的教案,而那些格式规范、内容详细、字迹清楚的教案,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大会小会表扬,甚至还是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一些教师为了教案能被评上"优秀",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样造就的仅仅是"教书匠"或者是"熟练的誊抄工".  相似文献   

8.
赵善礼 《中国教师》2010,(10):33-34
<正>写教案,一直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心病。当前,一些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诸如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种要素是否齐全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  相似文献   

9.
徐陈  高伟 《教育艺术》2010,(3):78-79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一般教案都没有“教后感”(或“教后记”或“教学反思”)部分,这一栏有什么作用.该写些什么,怎样写。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只粗略地写上几笔,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感”作为一篇完整教案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撰写“教后感”,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否需要教案,需要什么样的教案,弄清教案跟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及对教案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检查教案要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评价教案应以是否体现教学新理念、是否突出教学特色、是否提高教学实效、是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为重点。首先,重共性更重个性。一份好教案应该是:贯彻新课标精神,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维目标的设定有效,教学任务的安排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但每位教师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而且教学又是一  相似文献   

12.
小品是观众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中央电视台有个小栏目叫“小品小品”,引导观众品评小品,其意尤深。笔者联想到:一个教案中如有一两点精采之处,亦不愧为一个好的教案。若视这一两点精采之处为教案中的小品(可叫“教案小品”),拿来在同行中小品之,同样是件有益之事。为抛砖引玉,献上二则。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上课,首先要备课,备课就要写教案.课备得越充分,教案的质量就会越高,课上得就会越好.因此,教案之于上课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也就成了学校业务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检查的标准当然也就非常严格.教师为了检查时得一个好分数,自然要围着检查的标准来转,因此,撰写教案不再单纯是为了上课,从而导致了教案与课堂的脱节,出现了好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课上得好,教案检查却不一定得高分的二律背反现象,使教案沦为一种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无用教案".  相似文献   

14.
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在教案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表征:现象1:学校管理者认为,教案要检查,否则一些教师会"偷懒",但限于时间、精力,在具体操作管理中大多只能查一查篇数,看看是否是手写,字数是否达标准,是否按统一格式等等在形式与数量方面达到要求,然后通报一下谁没上交,谁篇数不够,谁不规范,就了事。现象2:收上来检查的教案少则七八十本,多则一二百本,特别是经过三五年,教案颇有"堆积如山"之势。那么,这些教案最终要"何去何从"成为大问题。一部分学校私下当废纸卖掉,或干脆丢弃。现象3:一些地区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出这样的规定:"教师没带教案上课,以严重失职论处,一经查实,立即‘调离’。"学校也将教师是否撰写、缴交教案作为评定教师业务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并在积分上明确体现出来。于是,教案被视为是一张判定教师是否合格的选票。现象4:教师对此怨声载道,认为教案应该撰写并缴交,但在管理上不应管得太死,卡得太严,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而不是仅盯在教案上,以教案论英雄。一些教师采用抄现成教案,或干脆网上拷贝教案,或写集体教案来应付检查。上述,教案变成管理者一种放手也不是不放手也为难的"鸡肋",沦为教师一种简单为应付上头检查和执行日常教学常规的"形式"和"负累"。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学校教案管理的"服务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魏巍 《考试周刊》2007,(43):144
本文从"学案"与"教案"的比较中得出结论:"学案"优于"教案",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教案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就好比剧本之于导演,其存在的原因是为了给教师在授课时提供一份可供遵循的提纲。但渐渐地,某些老师写教案纯粹出于应付,夸张点说,某些老师已经把写教案演变成抄书抄练习。“两张皮”现象也非常严重,书面备课是应检查之须,而实际上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步骤、构想并不与教案一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有老师提出与其这样应付着写教案,费时失事,不如采取“零教案”。 究竟我们要不要写教案?要写的话,是否应该对传统教案进行改革?或者写教案根本就不应一刀切?允许资历较深的老师不写教案?或者“是否写教案”根本就不该硬性规定?更不该跟职效评比、年终奖金等挂钩?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内容,学校领导查阅教师"教案"是常有的事,但在许多情况下是查"教案",不问教学效果,往往重在检查课时是否漏写、环节是否完整,甚至书写是否工整等"形式"上的东西,并记录在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这个"教案"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则常常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8.
量化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过度细化.认为量化条目越细越客观、越准确.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化考评是和分数相连的.所谓量化中的细化,就是把每一次考核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量化成分数.比如,某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核的内容中,对教案的考核就细化到如此程度:每课时是否有教案、每教案是否按时签阅、教案设计是否规范(如有无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板书设计等).不同学科的教学对教案的设计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学科的内容,教案的设计也未必要求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案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热衷于构建知识体系,或者索性就是教学大纲的翻版,内容宽泛、抽象,并无特色,与学生学习、成长的真实关系不大。根据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探索建设以校本为基础的“大概念”教案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催生“大概念”校本教案呢?本文认为:首先,教案编写课程化由于课程资源是老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要素的有机合成,所以,校本资源必然是独特的也是变化的。校本资源的以上特质要求:校本教案不仅仅是知识文本,还有师生对于教与学的实际体验;不只是学科知识的模板,还要涵盖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不只是教材与大纲知识的静…  相似文献   

20.
一、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是备课的综合记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具体依据。教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每节课的教案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