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33):2-3
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又兼诗人身份,他的诗歌创作中多带有儒家义理精思的表达。朱熹一生多从事学术交流与教育活动实践,在他以这些活动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可见他对性情中和、情通理得、尽性成德等儒家传统教化哲学思想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朱熹以诗明心见理,从天、地、人、事、物等多方面泛化观照生活,触发诗思,形象地再现了理学家的文化心态和理想人格,为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光大和宋代文学思辨强音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朱熹把哲学诗化、把诗哲学化的方式也为当今哲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真山民,真名和生平均不详。一说本名桂芳,括苍(浙江丽水东南)人,或以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之孙。宋末进士,宋亡后,不愿与元人合作,自呼山民,窜迹隐沦。有《山民集》留世。本诗应是他浪迹天涯中写的,以寄发他的“孤”情。  相似文献   

4.
张丹 《文学教育(上)》2014,(17):100-101
北宋理学家程颢毕生致力于丰富与传承理学事业的同时,还写下了一些颇有可读性的诗歌,尤其是后期的一些唱和诗,将吟孔颜之乐、塑圣者形象、表经世之心、寄恬淡意趣的人文内涵不着痕迹地融入诗中,别具风貌,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张栻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并站在鉴赏的角度,描述了"学者之诗"的美学效果:"读着似质";"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通过探索这些提法潜藏的诗学观念,可以发现,"学者之诗"根源于理学家所标举"道",以将"道"传达给读者为旨归,极力淡化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东归乱稿》表现了理学家的旅途体验及确证自身努力。该诗集的整体综合意蕴可归纳为“归心”与“道心”。作为朱熹个性化体验的“归心”包容了道德伦理的内涵,客子的羁旅悉思表现了天伦中的深情,其以理学心性为主体的“道心”把心性体察和审美观照参融在一起,纯然是一派温润宁静的气象,朱熹诗歌语言的日常化是以理学为诗,以诗为讲学的结果,朱熹的理学诗在当时葆有着它的生命活力,它们不仅折射出朱熹的视境、朱熹的情思,显示了理学话语的形象特征,拓宽了宋诗的审美空间,强化了诗歌的致用功能,而且反映了朱熹日常生活的哲学化和哲学化的人生,朱熹在东归之行中,通过他人吟咏,为理学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一个理性思维、道德情感和人生趣味相和谐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元朝强烈的民族对立情绪、深重的阶级压迫等时代特点为当时的大量诗歌染上了一层"丧乱"色彩。刘因作为元初由金入元的主要诗人,有其个人的诗歌特点:注重写实;多用典故,委婉含蓄;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刘因作为理学家富于理智和理性,但有的丧乱诗还是曲折地流露出压抑在内心的忧伤。对屈膝投降者的历史批评,则是刘因民族情结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0.
教养化育与科举主导,是元代国子监职官在探索办学模式上体现的两种取向,它集中反映了元代理学家试图协调与统合人格理想与道统政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元代科举的复行,将理学家的外在强制型人格养成模式纳入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元代理学家将书院精神移植到国子监尝试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观念里,宋代理学家对佛教一直采取势不两立的反对态度。出于一种笼统的、通盘的考虑,这种论断完全正确。然而,观察宋代各个时期理学家对待佛教的态度,便可知事实上宋代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而且,在两宋之交,理学家们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趋向。理学家的这种态度转变是伴随着理学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考察这一转变过程亦可考量理学自身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家在其论政、著述和讲学中对历史和历史发展的问题多有论述。通过梳理理学家的这些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极表关切,对前朝和前人往往自出机杼作出恰当的评价;然,不让先贤的自信却充溢字里行间。这表明他们的历史观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他们的历史学说中存在着观念化、绝对化的现象,这便使他们的历史学说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解释宋代理学家的历史学说,还理学家以卓越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面目,有助于认识宋代理学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观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宋明时期,知行关系成为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知行及知行关系被理学家赋予积极的道德内涵。由知行关系到格物致知,理学家同样赋予格物致知以丰富的道德意蕴,并把格物致知作为一种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手段。理学家的知行观,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道德教化,巩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对促进封建统治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重视知行关系道德价值的同时,却漠视了人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理学之集大成者的朱熹,对自然山水有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喜好。以理学家的思维来观照客观世界,体现的是一个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朱熹武夷讲学期间创作出的武夷棹歌,以景喻理,浓缩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审美元素。诗歌中对自然生命哲学的诗意表现和山水审美境界的生态启示包含了朱熹对自然世界的理性思考,是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境界的理学家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北宋理学家邵雍的诗学观集中体现在其《伊川击壤集.自序》与《皇极经世书》等文献中。在分析《伊川击壤集.自序》的基础上,从诗歌的垂训后世、情与诗歌创作、以物观物等几个方面来谈邵雍的诗学观,并论述北宋理学家的诗学观对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理学的内圣境界是敬畏与洒落的统一,理学诗歌是内圣境界的诗意体验.理学诗歌的意境以"有"的境界为主,又充分吸纳了佛道庄禅"无"的智慧,从而诗意地展现了理学家有无合一的人生境界.理学诗境的主调是"诗可以乐",表现的是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切于时需的兼具思辩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哲学,宋明理学的主旨并非对天道、性命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辩,而是为现实政治秩序重建进行哲学奠基.在天理本体秩序的范导下,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呈现为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的统一.立足于心性论,理学家为政治秩序建构开掘出深沉的人性根基和相应的价值向度.在实现方式上,他们希望通过君以行道或士以行道的方式建构出和谐稳定、天理流行的世界.就内在理路讲,理学家将政治秩序建构的逻辑起点归结为人,但随着人的道德理性对人的知性与感性的压制,人终蜕变为道德化的抽象存在,秩序建构之有生命性的逻辑根基丧失了,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势必走向僵化.依此秩序建构之理路,晚明心学高扬人的感性欲求,现代新儒家努力开显人的知性之维,绝非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9.
张栻所提出的"学者之诗"理论,不仅是他诗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他文艺观的核心理念。他的书法思想体系是围绕"学者"滋味进行构建的,因此张栻追求的是一种"学者之书"的书美理想。他将论书视角从传统书法家所侧重的笔墨艺术层面转移到主体修养层面,更重视书体本身和书帖内容中所发溢出的有关主体之学问义理、儒家伦理道德与心性存养工夫等方面的"学者"滋味。张栻"学者之书"的书美理想为理学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书法评价体系,也为理学书法美学范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两宋理学家的文学观念及理论曾经一度被人们误解至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它,并且挖掘出它的思想光辉。研究成果纷呈于世,初具繁茂局面。主要表现是:讨论理学与文学的关系;专论理学家个体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理学诗派;考察理学文论范畴和核心命题;研究理学美学;理学家诗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总体来说,在整体研究方面较为绵薄,尚可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