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2年6月8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训练专题会议",各中心、各项目、各支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就赛前训练问题作了重要讲话。虽然伦敦奥运会圣火已熄,但他的讲话对今后的训练仍具有指导意义。现将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重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柔道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刘霞能够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78kg级的银牌,与赛前科学、系统地控降体重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从刘霞备战奥运会的过程入手,分析刘霞赛前控降体重的具体措施:调整膳食结构、增加低强度有氧训练及改变训练结构。  相似文献   

3.
陈勇 《福建体育科技》2015,(1):28-31,40
为研究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邓薇赛前备战训练,从训练学角度探讨赛前训练规律,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索赛前训练研究热点,结合邓薇赛前阶段划分、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对举重项目赛前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邓薇赛前训练特点为:赛前训练阶段持续6周,最高训练量出现在第3、4周,第5周开始减量幅度较为明显,每周内训练内容相对集中,训练强度分布有明显的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男子蹦床集训队的5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计划安排、生理生化指标及心理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赛前训练负荷总体上呈现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生理、生化以及心理指标与训练负荷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鹏 《体育科研》2013,(5):67-71
目的:对国家男子举重队重点队员在2012中国举重锦标赛(奥运选拔赛)和奥运备战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总结现有的赛前训练的模式,为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反应、修订训练计划和调整训练负荷、保证运动员在大赛前机能处于良好状态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男子举重队2012年奥运选拔赛和备战奥运的赛前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国家队5个重点级别,6名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控。结果:奥运选拔赛前的训练模式为赛前第2周训练强度和负荷达到最大,之后训练强度和量缓慢降低。奥运备战赛前的训练模式是大强度大负荷周与小强度小负荷周交替出现,总体呈下降趋势。选拔赛的赛前模式优于奥运备战的赛前训练模式。结论:两次赛前训练结果比较发现,锦标赛赛前训练模式优于奥运备战赛前训练;训练强度起始较大随后缓慢下降,整体训练负荷较稳定的训练可以保持运动员在赛前训练阶段的生理机能的稳定,同时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增强竞技状态;强度中等、训练负荷较大且整体训练量呈波动趋势的训练易于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不适,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导致赛前竞技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邓琳琳2012年奥运会备战工作的总结,对国家女子体操队训练计划和机能状态监控进行梳理,为后续体操项目的训练做好理论基础[1]。以国家优秀运动员邓琳琳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期间的大负荷训练期前、中、后的训练计划结合血液指标进行监控,总结在备战奥运会期间训练强度与训练负荷的周期特点[2]。结果显示:赛前每周的训练负荷大、中、小穿插安排,技术动作采用间歇训练法,遵从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加之生化指标的监控便于运动员适应训练,也有助于机体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以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为切入点,探究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特征,总结其赛前训练中的实践经验,整理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跳高赛前训练理论。通过实地调查胡麟鹏、陆佳雯、刘肼毅、邵雨琪四名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情况,深入访谈跳高训练方面专家,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大负荷量、中等强度的力量和速度训练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大强度技术训练为主,第三个阶段以中等强度的速度节奏跑以及技术模仿训练为主。  相似文献   

8.
王晏  周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98-100,129
为更好的备战2008年奥运会竞走比赛,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调查法对影响2004年奥运会我国竞走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竞走运动员有很强的实力,奥运会比赛成绩不理想与赛前训练针对性差、竞技状态调整不好、年龄结构不合理等有关,比赛失利系多方面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9.
山东优秀女子400 m跑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优秀女子400 m跑运动员备战第十届全运会的跟踪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要以自身的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根据女子的身体机能特征科学安排量和强度;在备战第十届全运会中,山东队专门设计了"加量加强度"和"降量降强度"的赛前训练方案,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一赛前训练方法要比传统的"小量大强度"的赛前训练更为科学合理,为赛前训练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唐琪 《体育科研》2017,(2):50-53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场地短距离项目组重点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奥运会前一年的备战训练中,采用SRM系统对场地专项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监测,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不同专项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成绩与训练后血乳酸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运动员奥运赛前专项速度和力量耐力训练的完成强度进行评价,为建立场地自行车专项训练强度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自行车短距离阶段训练中不同专项训练比例可决定专项能力的变化,功率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结合乳酸变化可分析专项能力变化与供能比例、代谢产物清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训练强度的有关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阐述了训练强度的一般概念和常用计算方法,分析了强度训练对训练过程及人体机能的影响因素,指出了当前强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提高训练强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释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经典"训练原则的新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足球体能训练中,阐释了“三从一大“这一经典训练原则的新涵义.对科学地进行“三从一大“训练,从难、从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从实战出发训练,制定出具体的内容;对大运动量训练规定了具体的数量;对大强度训练提出了具体的强度标准;并对数量和强度训练提出了具体的比例,为足球体能科学化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训练质量刍议——兼析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平 《体育科研》2006,27(1):50-54
训练质量是决定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试图通过提高训练强度和增加比赛数量来解决训练质量不高的问题。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均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比赛日益增多,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如训练周期观念更新,更加重视专项训练,训练负荷以强度为主,高度注重恢复训练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我国青少年赛艇训练所存在的问题,从青少年阶段的训练为我国赛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跟踪记录法对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负荷量偏大,负荷强度偏高,训练内容安排和成年赛艇运动员一致,方法手段单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赛艇教练员自身理论知识不足,对项目本质规律认识不够,以及相关体育科研工作者对青少年赛艇训练特点的研究不够造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优秀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赛前集训血乳酸浓度来反映运动员常用训练手段训练强度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针对灵敏因子、速度耐力因子与力量柔韧因子的训练手段的训练强度较低,而速度爆发力因子及腹肌因子的训练手段的训练强度适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运动技术的日益提高,各方面越发重视对训练强度的研究,针对花剑训练中负荷量和训练强度的安排、如何提高个别课、实战训练等强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 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 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备战冬奥会10个月的训练中,共进行了299次课的训练,其中力量训练课53次,陆上有氧训练课98次,技术训练课122次,其他训练课为26次,比赛为7次(23次出发)。在负荷安排上强调了有氧训练,降低了平均训练强度,使高强度训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训练手段上,减少了最大力量的训练,增加了腰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技术是速滑项目的训练重点,应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分析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需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分别从练习强度、练习所持续的时间、训练的密度、训练的总量等角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