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楢山小调考》表现的是古时候日本信州一带贫苦农民中流行的弃老习俗.文中出现的大量小调传承着世代相袭的乡俗、蕴藏着楢山进神的规约.笔者借阿玲和辰平的遭遇反映彼时小人物在生存困境挣扎中的无奈.这对母子在面对弃老这一悲剧宿命时采取了与身边村民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对悲凉命运的坦然面对,更饱含着对亲情的眷恋和不舍.  相似文献   

2.
大冈升平在《母亲》这篇小说里塑造的鲜活生动的母亲形象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对母亲的忏悔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母亲》是大冈升平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通过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分析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晚清谴责小说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作为小说点睛之笔的儒者形象生动再现了晚清时局变迁中的名士凋零。本文通过对《官场现形记》和《儒林外史》两部小说的文本细读,揭示真儒、假儒、迂儒与侠儒等四类儒者在社会情境中的地位异变,力争发掘晚清小说作家群体借用"实用主义"儒者形象所建构的时代隐喻。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与《活着》两部小说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内涵的优秀作品,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见海明威和余华在对待生命和死亡时态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说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与富贵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都是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了豁达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表现与存在方式却各不相同。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对这两本小说中生命意识体现的异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文学当中,明治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当属最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巨著,《浮云》《金色夜叉》《青梅竹马》等就代表了日本明治时期小说的成就。通过明治时期《浮云》和《金色夜叉》的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认知日本明治社会的特征是本论文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历来是温情、无私奉献的,母亲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多是和谐、融洽的,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一反常规,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跨越时间、距离和文化的差异向我们展示了异质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两部作品表达了男权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残缺的家庭、对儿女自私的爱、对金钱的痴迷、畸形的情欲、隔绝的生活环境和多疑的性格几个方面导致人性异质。  相似文献   

8.
《爸爸爸》和《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创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部个人代表性小说,"寻根"思想至始至终贯穿着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小说人物、主题思想相关事物的解剖和阐释表明,韩少功的"寻根"并非旨在对传统文化刻意的不变的追寻和传承,更是一种本质上的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9.
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欲通过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两部经典作品《浮云》和《心》,来透视日本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堂兄妹婚,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形象的异同和各自母女冲突的转变,揭示四位母亲所体现的中国母亲共有的相似品质:乐观、独立和坚忍不拔。指出母女关系的和解实则代表中美两种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并置,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外在地表现为英雄人物形象的死亡和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内在地表现为理性意识的消失与精神憧憬的返魅。  相似文献   

13.
《林海雪原》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书剑恩仇录》是一部武侠小说。两部作品在传统小说的继承、主要人物的配置、英雄群体的塑造三个方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共性。探究这一点以便对《林海雪原》文本作出合理的价值理性判断,旨在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红色经典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红字》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文学意象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观念。本文以象征为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做了一个系统的平行比较研究,从主人公所佩戴的饰物,主要角色的名字和红色的象征意义的相似与不同之处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东野圭吾是日本当今文坛较有影响力的推理作家,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个性鲜明。本文通过对《白夜行》的详细解读,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东野圭吾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与<热爱生命>分别是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硬汉形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两篇小说中"硬汉"形象刻画上的异同,对更好地鉴赏这两篇小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变形记》与《生死疲劳》是"变形"母题特征很明显的两部小说。其呈现变形母题的方式很相似,作品中主人公都异化成动物,变形形象都具有人性与动物性相交织的特征,且在结构方式上都呈现出整体变形与细节真实的特征。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部作品在主题阐释、风格面貌上更多的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草原新传奇》,是赵燕翼六十年代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那些作品.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的动人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园地增添了光彩.赵燕翼的那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草原牧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在他的作品里,既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也没有口吐豪言壮语的英雄,而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作者却从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劳动中,深入发掘蕴藏在他们心灵里的美好感情,以及纯洁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塑造出了不少个性鲜明、生动感人、亲切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赵燕翼作品中的老牧人形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小说《三头牦牛的下落》,通  相似文献   

19.
山田花袋的名作《棉被》被誉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了日本的"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均来源于现实生活,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了社会生活中最丑恶的一面,对后来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棉被》虽然是一部自我告白性质浓厚的文学作品,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新旧思想相碰撞的社会氛围。解析《棉被》中的人物形象,对研究山田花袋作者本人和了解当时的明治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镇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女性形象。《〈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总结了书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对她们的不同特征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也揭示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关心以及他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