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母女之间冲突的本质。笔者认为母女间的误解、冲突、沟通理解,到最后的认同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沟通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小说中母亲和女儿的冲突不仅反映出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更反映出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作为一部美国的华裔文学作品,展现了美国两代华裔移民之间的情感冲突和融合,在所有关于《喜福会》的评论中,母女对各自身份的寻求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本文尝试从母亲在中国和到美国之后的生活状况的对比以及女儿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出发,分析母女两代人对各自身份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白军芳  雷婼熙 《职大学报》2012,(6):37-40,52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张洁的重要作品之一,该作品挑战传统上"母女"对抗的方式,打破母亲是父权代言人的格局,通过深刻思考,把爱情作为张扬女性思想的切入口,描写新型母女关系:她们有知识女性的理性和独立,有共同的爱情理想和执着的抗争精神,所以,形成"女性与女性协作"的新格局。这种新型的母女关系是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建立的,不仅昭示着张洁对于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刻思考,而且张扬着女性精神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小说《喜福会》母女关系主题入手,通过对四对母女关系的矛盾冲突到融洽的心路历程的分析,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从冲突与对立走向沟通与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以母女之间的冲突为切入点,以中美两国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为主线,一方面讨论了中美文化差异在母女冲突中所产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化冲突对于移民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代女性诗歌中母亲/女儿主题的内涵及变迁的深入思考,可以发现,21世纪初的女性诗歌具有更加开放的女性意识,其对母女关系的书写不仅是对男权文化建构的理想母亲形象的一种叛逆,也表达了女性对自身母性的怀疑,更是对现存传统家庭伦理的全面消解.  相似文献   

8.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长篇小说<棘心>的女主人公杜醒秋折射着作者自己的心态.杜醒秋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新潮女性,其爱情悲剧的祸首元凶是母女之间的情爱.正是这温柔的陷阱,造成了女主人公紫色(份痕累累)的心.  相似文献   

10.
西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四对母女关系的冲突与融合,折射出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展现了作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此次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及共性,在坚守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探索中西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外婆的日用家当》作为爱丽丝·沃克短篇小说集的经典代表,作者赋予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象征性意义,故事主要围绕母亲、迪依和麦琪三位女性为了争夺象征黑人财产和文化的日用家当展开叙事情节,在争夺中作为黑人财产拥有者——母亲突然醒悟,继承本民族文化不应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应该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理解和热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城市小学生母亲基本情况、角色作用、教育观念、教养方式、教育需求等内容的调查,反映出母亲的素质有较大程度提高,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有强烈的教育需求,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趋于合理化,但仍存在母亲职责认识不到位、重教不会教等问题.需进一步强化母亲意识,发挥母教优势,加强家教指导.  相似文献   

13.
森林畅想曲     
樊特 《阅读》2008,(7):43-44
大自然,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关于母亲的四个问题:1.母亲的认知模式。2.母亲的范畴结构。3.母亲的原型。4.关于母亲的心理定式。从原型理论来看,"父亲的合法妻子并生养孩子"是母亲范畴的原型。但原型效果本身不足以组成心智表征理论。相反,原型应该被理解为所涉及认知模式的副产品。同时。范畴结构的产生也离不开认知模式。由于不同的文化、认知差异。人们以不同类型的母亲作为判断、推理的标准,形成心理定式。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关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不在少数。《弃老》和《楢山节考》便是两部以弃老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描写了母亲形象的作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析,通过对小说的背景、母亲的性格、选择不同的分析,主要探讨两部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异同。相比之后可以看出,两者的主人公都是独立刚强的日本女性,《楢山节考》中刻画了一位慈爱而无私母亲形象,为家庭大局考虑选择了上山。在相比之下,《弃老》中的母亲的选择是一种厌世观的体现,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芭蕉花     
郭沫若 《阅读》2023,(88):38-40
<正>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我的母亲六十六年前是生在贵州省黄平州的。我的外祖父杜琢章公是当时黄平州的州官。到任不久,便遇到苗民起事,致使城池失守,外祖父手刃了四岁的四姨,在公堂上自尽了。外祖母和七岁的三姨跳进州署的池子里殉了节,所用的男工女婢也大都殉难了。我的母亲那时才满一岁,刘奶妈把我的母亲背着已经跳进了池子,但又逃了出来。在途中遇过两次匪难,第一次被劫去了金银首饰,第二次被劫去了身上的衣服。忠义的刘奶妈在农人家里讨了些稻草来遮身,仍然背着母亲逃难。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画作,是作者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表达.《包法利夫人》中存在诸多内涵丰富的画作,它们分别指涉四种隐喻——体现人物成长环境与性格特征、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包含对母女和家庭关系的隐喻、象征着人对欲望的迷失.作为一种物品,隐喻之画实际上成为了一个消费符号,它指涉19世纪法国的消费文化、时尚文化,体现了当时的女...  相似文献   

18.
《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平行混合方法,目的在于探索在我国全面二孩背景下,有二孩幼童的母亲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所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共有106位符合条件的二孩母亲参加了量化统计部分的调查,从中随机抽取了33位完成了质性研究的部分。定量数据结果显示:1)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有近60%的人身体质量指数处于正常水平,提及最多的体育活动方式是步行(走路、散步)(68%),其次是瑜伽、健身操等有氧运动(19%),根据自身描述的体育活动程度和其自身BMI值之间没有明显关联;2)从KPAS量表统计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时间限制、母职需求、精力和体力不够、运动动机和兴趣不足、缺乏运动技能。定性数据结果显示:1)二孩母亲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包括促进健康、保持精神状态、减肥塑身;2)限制性因素包括缺乏时间、体育与精力,缺乏运动技巧与健身习惯、缺乏家庭成员支持、在意自身形象;3)克服限制性因素采取的办法有利用碎片时间、寻求支持、充分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4)一孩母亲和二孩母亲在参加体育活动方面的动机和所受到的限制性因素大致相同,但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别,选择的运动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结论认为:1)大部分二孩母亲的日常体育活动水平偏低,很难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2)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二孩母亲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强度和所获得的支持程度存在明显差异;3)隐形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了二孩母亲体育活动参与水平;4)生育二孩前后参加体育活动动机和限制性因素存在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20.
聂耳     
聂耳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他23岁的生命,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夺目。才华横溢的他,创作了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激励着中华民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由他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断鼓舞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前进,前进,前进进……聂耳的父亲是一位玉溪有名的中医,后来到昆明行医。1912年2月15日,聂耳诞生于昆明,四岁父亲去世后.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育下,他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