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空间与叙事的关系在“后经典叙事”的语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使用龙迪勇先生的《空间叙事学》中空间叙事角度去分析经典名著《雷雨》,我们会发现《雷雨》作品中故事空间与叙事的巧妙关系和故事空间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呼应,也会发现《雷雨》打破了单一线性叙事而拥有了“一对多”与“多对一”的因果关系,创作出了非线性模式的分形叙事。总之,使用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可以为我们分析、鉴赏《雷雨》这部经典作品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叙事学研究的焦点是叙事作品的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维度,其实在叙事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研究同样重要。空间在叙事作品中可以参与叙事和影响叙事。川端康成正是在《雪国》中通过书写第一空间——“实境”、第二空间——“虚境”以及第三空间——“空境”来传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憧憬的。  相似文献   

3.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出生、成长于铁西区“工人村”的青年作家,班宇近年来已然被评论界贴上诸如“东北题材”“新东北作家群”主力的标签。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看,铁西区工人村固然是班宇叙事的“文学原乡”,是他文学叙述的“出发地”,也是班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时空坐标。因此,我们试图将班宇的小说置于空间叙事的视角下进行考量。本文着力于从空间叙事的视域,分析班宇的小说,通过审视其文本中涉及的复调式的物理空间、幽灵空间的僭越、空间的规训和身体的反抗,探究其在小说整体创作上呈现出的美学“新状态”。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6.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为小说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学界对小说空间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的艺术空间,在这一领域中,空间的形式是首要问题,人们对小说空间形式的分类都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定.空间的性质是研究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现代叙事学对此的认识主要反映在:空间是包含着社会内容和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实体;空间是充满活力和自身能动性的动态的、行动着的地点;空间包括场域、场景和场面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空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的空间观,从有限和无限、从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等角度认识空间,而这些认识直接与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及元气论有关。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发展到空间本身的生产。口头叙事用声音覆盖住一定范围的空间,剧场、影院和音乐厅等实体空间容纳了形形色色的叙事交流。戏剧是前工业时代最具人气效应的大众传播,为使人们集中注意力,演出方面需要筑起环绕整个剧场的"声墙"。评价和议论也是叙事消费的重要方式,一些注重"被看"的消费者甚至把传播场所当作社交平台。今人电脑屏幕上不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弹幕),使消费者产生和人边看边聊的感觉,微信群中的"聊天"亦属虚拟空间中的互动。影院中的环绕立体声把观众与银幕世界包裹进一个统一的听觉空间,模糊乃至消弭了两者之间的界限。罗兰·巴特声称小说世界与咖啡馆、立体声音响有相似之处,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以各种声音的对话为中心,中国古代小说则努力用书场感征服读者。叙事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生产听觉空间的行为,今人采用的叙事手段越来越丰富,但从实质上说仍未摆脱对听觉交流的模仿。  相似文献   

10.
“空间转向”背景下的空间叙事研究是当下文艺理论的研究热点,生态散文创作在新时期亦呈现出走热的趋势.论文以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张炜、阿来以及文隽永的生态散文作品为例,从差异空间、异托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角度揭示新时期生态散文的空间叙事的特征及其意义,认为新时期生态散文的空间叙事表现出现代性反思意识,以及对生态愿望和生存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瞽”是中国古代盲乐师,由于眼睛失明和他们对音乐的专擅,“瞽”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西周至近现代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 “相”,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也有人说“相”只不过是一种“辅乐”的打击乐器,而正是这集两种内涵于一身的特点,使“相”典型地说明了音乐由说到唱的形式发展脉络。 研究这两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音乐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2.
“时间空间化”这一批评术语为各类研究者所使用,但他们的理论来源与所指意义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詹姆逊针对后现代社会时间体验的扁平化与空间化现象,提出“时间空间化”概念用来揭示后现代文化弊病以及对历史意识缺席的批判。第二,“时间空间化”是王建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建构的“别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涉一种杂糅共谋且有待超越的当代社会发展形态并兼有理论自觉意味。第三,“空间时间化”作为与“时间空间化”相对应的概念在叙事研究的批评絮语中创生,被借以描述一种独特的现代空间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传统空间观念随千年文脉流淌,在诸多传统艺术作品中显现/隐匿着。中国电影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较为典型的空间叙事观:其趋于延展化的画境空间承载着可游可居的美学追求;其颇具审美表现化的意象空间涌现出景即是情的审美观念;在画面之外,其借助可供感知与联想的声音元素开拓出层次丰富的电影空间,凝聚着秘响旁通的艺术认知;另外,中国电影还通过创作主观化的空间组合,展现出俯仰天地的艺术况味。可以说,空间这一“芥子”中容纳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座“须弥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迁,这种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空间是承载教育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叙事是展现教育生活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指将教育故事的书写建立在空间面向的基础上,将教育叙事中线性的、静态的经验存在转变为关系性的、动态的存在。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是教育叙事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深描教育“现场”,凸显教育真实在社会画面中的“景深”,对人进行立体认知。因此,需要从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观察角度、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理解向度和空间成为教育叙事的表述维度促成教育叙事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诸多的全球事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引导者,中国智慧正在成为人类共同发展思想生产的生力军,全球汉语叙事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中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体育、航天等方略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实体媒介大大拓展着中国的全球话语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在政治和军事话语空间、在区域话语空间、虚拟话语空间中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国内话语空间紧缩,社会话语活力不足.因此,如何转变叙事方式,实现国家价值的全球化,如何释放国内话语空间,促进国家话语体系在国际与国内、实体与虚拟、区域与全球等多重空间中的有机融合,实现汉语的全球化叙事,是十分迫切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古代情变叙事文学中可以明显看出,空间转移是其情变的一个重要甚至直接的因素,因此构成情变文学的叙事动力。而返乡回家、进京或发迹他乡则成为两种主要的情变模式。导致情变的空间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分析戴维.洛奇《换位》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指出对戴维.洛奇而言,"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被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技巧或手段,他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且是利用空间来表达和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歌双重空间的心理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并以此作为审美特征被凝固下来。而这一切均源于中国诗歌特有的“建筑材料”──汉字,正是在弥合语言空间和思维空间的过程中,产生了意境。本文以心理学为媒介,对其思维过程进行了深层次的透视,并在美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点上,充分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建立双重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