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停机叹息,明明是有所思、有所忆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然而为何却说“无所思、无所忆”呢?这对照一下  相似文献   

2.
超级模仿秀     
超级模仿秀 蝶恋花·学业有多久莫问学业有多久,每逢考试,烦恼仍依旧。日日笑里藏刀,哪还管考场情仇。提笔停停又想走,怎奈无休,坐到铃响后,怯怯交卷总现丑,又把欢乐上心头。★文宇云南省昆明发电厂新木兰辞沙沙复沙沙,木兰题灯下。不闻写题声,惟闻女哀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成绩,阿爷大发威。试题共六卷,卷卷有红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望女成凤梦,看来要搞丢,为圆大…  相似文献   

3.
木兰辞     
《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相似文献   

4.
上了不少次的<木兰诗>,每次讲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时,总觉得费解."何所思"课文注释为"想什么".问"想什么",女儿偏说"没想什么".前有"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明明肢体语言显露无遗,怎么会"无所思,无所忆"呢?后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明明已有"思""忆"的具体内容,又怎么会"无所思,无所忆"呢?因此,只好强作解人,说是木兰搪塞之词.不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明明是好事,又何必扭扭捏捏的掩饰呢?  相似文献   

5.
嘻嘻复嘻嘻,唉声又叹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成长多烦恼,请您细细听。"胖"先来喧哗,"近视"凑热闹。适逢"矮"兄弟,措手又不及。愿为欢乐鸟,烦恼抛后去。其中缘由咋说起,  相似文献   

6.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深度感受木兰的女英雄形象.从诗歌创作倾向看,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这是木兰是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是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抓住了这个“女”字,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高四”辞     
唧唧复唧唧,岁岁徒苦辛。不闻欢笑声,惟闻吾叹息。问我何所思,问我何所忆。吾亦无所思,吾亦无所忆。昨日见张榜,吾已细搜寻。红榜千百张,张张无我名。心头如山压,泪水比黄莲。愿为它再战,重熬三百天。爬书山,涉题海,不上红榜不松弦。  相似文献   

8.
微·言     
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忆。生亦无所思,生亦无所忆。昨夜晚自习,老师大练兵,卷子十二张,张张明日交。阿爷无长儿,学生无长兄,无人替我做,只好开夜车。——某生对眼睛黑眼圈的解释(湖南万鹏荐) 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有慈悲的  相似文献   

9.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10.
有一把雨伞撑了许久,雨停了也不肯收,有一束花嗅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丢。有许多烦恼希望伴你走到成长的尽头,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在心底深深地保留。因为,烦恼的魅力在于提示你:要学会烦恼着并成长着。——引子嘻嘻复嘻嘻,唉声又叹气。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成长多烦恼,请您细细听。“胖”先来喧哗,“近视”凑热闹。适逢“矮”兄弟,措手又不及。愿为欢乐鸟,烦恼抛后去。其中缘由咋说起,请君为我倾耳听。幕起第一宝:“胖”起云涌每当我听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这首歌时,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因为我认为,小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蓬勃发展,美国出版了一系列木兰儿童绘本。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前,这一直是木兰故事在美传播的重要途径。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相间的特殊文本,在对木兰故事"易装"主题的凸显上,有着其他文本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试图从服饰与性别身份入手,探讨木兰"易装从军"这一看似"性别僭越"行为的"合理"本质,进而揭示木兰难以走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是我国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有很大不同,这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角度对这篇教案作点评议.首先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从文体上说,它首先是诗歌,其次是乐府诗,再次是叙事性的乐府诗.从文本独特性角度看,这首叙事性乐府诗的独特性大致体现在:其一,它记述了一个情节曲折的传奇故事,讲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最后恢复女儿身的故事.其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性格比较丰富的女英雄形象.其三,为了凸显木兰性格的丰富性,全诗在叙事结构及详略上精心安排,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集中在一二三六七段),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英雄业绩(集中于四五段);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其四,这首叙事性乐府诗在语言形式上多采用铺排手法.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购鞍马东南西北都跑遍等,都不是在说废话,而是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使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所选的文本,尽管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但这些文本之间往往既具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是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客观依据。但是比较也是有前提的,作为比较阅读的文本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要有可比较性;还要对文本双方或多方有充分地准确、透彻地了解;要选择恰当的比较角度,否则就无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木兰形象的传播,木兰已成为河南虞城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木兰形象中的文化符号问题,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木兰辞》作为木兰故事的开端,成为了历代木兰故事改编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木兰故事文本中的木兰形象基础上,认为花木兰身上的社会性呈现出了一种下降趋势,并且花木兰社会性的丧失在清代的木兰叙事文本中体现最为明显。本文将清代木兰社会性丧失的原因归结为时代特征与社会性别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子诗     
童老师导语——如今的学生,真个“读书难”,父母可知道?儿子有儿子的苦经,三天三夜也念不完。为父为师者,不妨先读《木兰辞》,再读《儿子诗》——— 眼泪复眼泪,儿子当户思。不闻英语声,唯闻儿叹息。问儿何所虑,问儿何所思。儿亦无所虑,儿亦无所思。昨日见成绩,老师大点名。名单六七册,册册有儿名。新华买奥赛,音像买磁带,商场买文具,超市买饼干。从此下决心,努力加拼命。早晨上自习,不闻同学打闹声,但闻书声朗朗荡教室;晚上攻数理,不闻同学打闹声,但闻纸上沙沙如蚕食。暑气裹全身,寒水冷到心。整天做练习,换…  相似文献   

17.
走,旅行去     
木兰妈 《母婴世界》2013,(11):148-149
去鼓浪屿之前,我和木兰爸纠结了好一阵,毕竟木兰只有五个半月,带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旅行,朋友的经验基本借鉴不上,也不知道小朋友的身体吃不吃得消。虽然木兰3个月的时候曾飞回过老家,但那只是经历路途的奔波,之前之后可以充分休息,而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木兰爸决定勇敢一次,于是我们有了三口之家也是木兰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在此借用刘若英的《成全》的歌表达一下感情“谢谢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18.
咱家诗     
哇哇复哇哇,咱家②当户学。不闻读书声,唯闻俺③叹息。问俺何所思,问俺何所忆。俺亦无所思,俺亦无所忆。昨日见公告,全县大抽考,班上七十人,人人举俺名。俺无兴奋剂,俺也无实力,愿意闯一闯,从此替班考。开始买铅笔,然后买橡皮,接着买直尺,最后买圆规。旦起读外语,暮睡记单词,不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历来被人们当作巾帼英雄的典范而讴歌,木兰的形象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正因如此,评论者多认为洋溢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乐观,但仔细品味木兰代父从军的心路历程和全诗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封建时代女子从军的无奈伤感,而不仅仅是豪迈乐观。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在于诗意的生发性,清朝王闿运说:"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诗".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了解这一点是写诗和读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