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爱学"、"会学"、"主动学"的现代学法。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施"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当代的语文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愉悦平等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多表扬,少批评,给予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刘继平 《考试周刊》2011,(29):92-92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创新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会学、乐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自学—质疑—探究—提高"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中,自学是基础,质疑是关键,探究是核心,提高是重点。教师要不断创新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创新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表现欲强及喜欢标新立异等特点,逐步地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地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走出以往重分析课文,忽视写作;重死记硬背,忽视灵活运用的旧路子,不断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韩倩 《考试周刊》2011,(93):25-25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在基础教育事业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把对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叫做自学能力。学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社会教育环节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俗话说"给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不无关系。一味按常规模式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足,已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公民素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浅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与教学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计算机教师要努力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张在自主中变观念;在氛围中生意识;在爱好中树情感;在实践中长能力;在资料上蓄能量。让学生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成长为新式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改变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以学生为本,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互动互学等四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  相似文献   

10.
刘凯 《学苑教育》2012,(15):84-84
"课标"要求我们应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习,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潜能标准。为此,教师要运用多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潜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训练他们创新思维;有效运用物理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樊民 《成才之路》2011,(24):8-9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需要更多的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从古到今的教育家一贯提倡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指出,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深入实施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工作,把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区、北海市创新大赛活动,收获很大,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4.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就离不开生命科学,而中学生物是生命科学的基石。因此,培养中学生生物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我国更是对21世纪的中学生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杨帆 《职业技术》2009,(8):39-40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首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一味单纯的"讲"而缺乏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甚至脱离实际的满堂贯。专业课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力求在如何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赵泉水 《现代教育》2013,(2):118-118
为适应时代的创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创新教育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动态工程。更新学习观念,实践“三个转向”要实行创新教育,教育的观念就要转变。教育的重心应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倾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跃的教学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核心应由教育转向学习,把严肃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活动,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育的方式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只有实践“三个转向”,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受益;只有更新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新教师观念,变“教者”为“导者”认知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知,由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钱梦龙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在专业创建初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河海大学开展了用团队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实践探索中坚持了三点:一是建立师生一体的实践创新团队,在学生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师生水平;二是团队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学生参与校企联合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创建实验与实践平台;三是团队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实践创新成果,在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师生共同编写实验与实践教材。四年来,团队培养模式不仅使物联网专业学生有"爱学、会学和学会"的感受,而且教学相长,使物联网新专业的师资、设备和教材得到了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爱民 《考试周刊》2011,(80):40-4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其间蕴含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素。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素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产生"创新"火花。下面我谈谈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完善教学程序与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的建筑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