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而学科能力培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智慧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智能技术应用为学科能力培养提供了支撑。该文在分析智慧课堂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数学学科能力培养的师生课堂技术应用行为分析框架,对30节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进行分析,探析师生在学情定位、内容推送、活动开展、测评反馈四个方面的技术应用行为及教学效果。研究发现:教师已具有利用技术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的意识,学情分析和课堂测评环节技术应用初显成效,但整体而言对学科能力的凸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情分析环节对学生创造迁移能力关注不够,以知识记忆和简单应用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偏向于教师主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建构过程,对学生过程性的学科能力外显表现关注不多,导致教学有所偏倚,智慧课堂教学效果仍待优化。建议从建设支持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深化教师对学科能力的认识、提升人机协同素养等方面推动智慧课堂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数概念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多角度剖析五年级下册分数再认识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困境,从而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通过多元表征、引入计算等教学策略,完整而有层次地突破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3.
学情应该细化为:课前学情、课堂学情、课后学情三个阶段。本研究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视角出发,通过对学情的进一步解读,结合具体案例提供一种依据学情、以学论教、精准教学的可行性策略。经过三年的研究表明,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执行乃至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学生的数学学科情感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论文为样本,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已有研究肯定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关注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释义,凸显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分析,析取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涉及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展开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概念关系尚需明确厘定,主题内容缺乏深度剖析,测评框架仍未精准构建,研究成果较少实践转化。为此,中国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未来的研究态势应注重数学学科本质,深化内容结构关系,构建科学测评范式,探索课标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与教学理念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学理念的变革彰显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情分析自身的发展也在反哺教学大环境的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涵盖行为、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学情分析理论框架逐渐形成,学情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则有效助推了新理论框架的落地。不过,当前的学情分析发展仍是有限的,伴随着伦理和教学实践等多方面的风险。对此,学校、教师等需要有效联动,采取措施,以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规律、认知基础等学情起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向前推进。学情分析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主要策略为:课前通过设计自主预习单进行前置性学习,了解学习起点,预设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课中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信息,合理取舍,顺势引导,将教学引向深入;课尾应关注学生的总结,优化拓展内容,促进课堂向课外延伸。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化课改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学情分析也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重点关注学生高阶认知素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实证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学情分析存在多关注外显特征而少关注内隐素养、对高阶认知素养重视不足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等现实问题。为此,应结合核心素养改革学生评价标准,研发科学可行的学情分析工具,加强专项培训,为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情分析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学情分析是中国本土化的话语,它的产生与教学论研究的转向关系密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促使教学论研究转向。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把教学看作整体性工作。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其内容是对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因素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的层面。目前,建立学情分析的内容框架尤为迫切,并且分析的内容要具体化和细化。  相似文献   

9.
从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出发,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握住真实的学情,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高效生物课堂.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要提前知晓学生真实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学生的心理效应、特定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无的放矢,或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0.
拉毛加 《考试周刊》2013,(64):143+53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专业技能,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本文从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分析出发,阐述学情分析的意义与价值,对当前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我们要分析的"学情"。学情分析是从"学"的角度构建生本课堂的重要着力点。有效的学情分析能激活学习动力,发展学生思维,促发深度学习。具体方法有:需求评估,指向学习动力的激活;概念问诊,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前任务,指向深度学习的促发。  相似文献   

12.
当下数学课堂越来越关注学习理解的深刻性,如何巧妙设计指向学习理解的数学铺垫问题?需要教师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情,设计指向价值理解、规律理解、难点理解的铺垫问题,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画一画"等儿童喜欢的方式深刻体会知识的意义价值、方法规律、数量关系等,促进知识向学科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计算机类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一种编程课程在线学习与学情分析系统的构建方法,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技能需求,构建五维能力模型,刻画学生技能情况,并根据在线平台学习数据进行量化。创建了在线学习平台ANNsHub,整合了课程学习、在线编程功能,并设计了学情可视化平台,帮助教师和学生即时获取当前的学习情况。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计算机编程类课程在线学习学情进行刻画,可以应用到在线学习系统的预警监控中。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学设计的指导,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理论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对以多项式乘多项式为例的初中数学学情分析应用实践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了课前学情分析,重点介绍了探究活动的设计与课堂实践,最后对课堂实践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17):56-57
文章简要分析数学课堂应着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经验、情感需求,创设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建构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PISA数学素养测评一直注重测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的数学过程中,PISA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首次将数学推理视为核心,并提出与数学推理相关联的数学学科内容,指出有关数学推理能力的18条表现期望,据此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该框架通过计算机交互式测试测量学生的推理能力,呈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测评。PISA2021的数学推理测评内容与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丰富教育评价中数学推理的测评内容与方式等均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情分析也已然成为教案设计的重要环节。学情分析具体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学生学习风格分析等内容。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应当能够明辨学情,并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将学情分析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高中化学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存在分析内容忽视学习习惯与动机、情感特征维度自我评价较低等问题,这与高中化学教师缺乏学情分析的意识、实践研究能力欠佳等原因有关,因此,拟从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两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情分析是教学系统设计的起点,国内学情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情分析的内涵、功能、内容、方法、实践现状及理论基础等方面.未来的研究将呈现出概念理解的综合取向,研究主题的实践取向,研究方法的整合取向和研究基础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介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学行为、事理图谱的研究现状。接着,文章选取25节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优秀课例为样本案例,并对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行为进行分类与编码。随后,文章对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活动与师生行为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显著性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构建了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事理图谱,并评价了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与证明等活动中的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能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文章从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角度,挖掘行为背后隐含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可为教师能力测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并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给予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