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1世纪是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科技伦理。21世纪科技伦理的构建主要包括构建科技伦理观和构建科技伦理的主要规范。  相似文献   

2.
古代科技伦理萌芽时期,精神寄托于宗教神学的古希腊和生活依附于自然崇拜的古代中国分别对"善"有了初步认知并意识到知识与道德的关联性;近代科技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期,以科学实验为主导的西欧社会和开始领悟西方文化、救亡图存的中国人逐渐形成求真务实、批判怀疑、自由民主的科技伦理精神;现代科技伦理规范建立与完善时期,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献身科学、学术民主、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和奖掖后学的科技伦理规范。对中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的回顾与总结,为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带来启迪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弗兰肯斯坦》中呈现出的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可以成为科技伦理研究的思想素材。它涵盖了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域:如生命伦理、元伦理等方面。因此,对该小说进行伦理解读,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伴随着多种伦理风险,高校需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从健全制度体系、加强伦理教育、建立预警机制、参与全球合作等方面切实提升师生伦理素养,防范科技伦理风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开展合乎伦理道德的研究,进一步推动科技向善,实现高水平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历史背景。在现代场景下,对法律科技伦理进行反思和抽象成为必要。这需要借助科技法律发展的伦理史观的考察,重新审视法律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并对其进行现代性思考,以凝练符合现代时代特征的科技法律伦理观念。机器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科技法律伦理可以分为先机器时代、工业革命阶段以及强人工智能时代三个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科技法律伦理所坚守的价值和社会现实发生了质性的改变,需要基于现代性认知重新构建科技法律伦理的制度基础和价值共识。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对现代科技法律伦理观的表征和属性进行新的思考,以实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物理与人的界限、公民、社会、法律的关系以及法律伦理制度体系的革新和再造。  相似文献   

6.
科技进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道德问题已为世人瞩目,深入开展对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明确科技行为选择的伦理本质,既是科技实践深入发展过程中向科学家们提出的道德要求,也是规范科学家科技行为选择的道德评价基础。目前,在“科技价值中性论”、“科技作用分别论”等科技伦理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认真研究科技行为选择的责任伦理,对科学家们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给予明确的责任定位,是现代社会科技伦理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儒学文化的最大特征,因此从儒家伦理与科技的互动角度,并与西方科技伦理加以对照,求解"儒学伦理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这一"李约瑟难题",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蕴含着生态问题的伦理反思,同时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当代环境问题大多是以科技作为工具产生的,但其实质是价值取向问题,需从观念上和实践中反思科技的环境负效应的根源。科技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朴素的统一变为紧张的对立。人利用科技过度开发自然,造成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性降低,科技对于自然的操纵也转变为对人的操纵,既侵害了他者的环境利益,也破坏了人类后代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需要通过伦理对科技动力加以合理引导,进而形成在绿色发展道路中科技伦理的三重维度,即建构科技的生态伦理精神、树立和谐与统一的生态伦理规范以及对科技效应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9.
走出“科技伦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个体主体的头上;它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生态伦理问题也被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发展。提到生态伦理问题,就必须面对生态伦理中涉及到的三个维度:生态、科技与人。生态为科技所破坏,科技为人所利用,而人又必须以生态为依托而生存发展。应分别站在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伦理中这三者的关系,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引领当今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突出丹东区域优势,增强丹东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引领作用,更好实施丹东未来重大科技专项和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基地,形成互动共赢的区域科技发展机制和"西进东联、点轴支撑"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对丹东市重点产业的科技应用情况做一深入分析,提出丹东市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科技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课中的科技史内容 ,通过古代科技史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近现代科技史教育 ,增强学生的危机感 ,提高他们学习科技的自觉性。并且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利用第一课堂强化科技史教育 ;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举办科技人物专题讲座 ,组织科技人物故事会等进行科技史教育。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在充分考察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同时,在科教兴国的总体战略下,他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并重、加强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具体方针。江泽民的这些科技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在21世纪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管理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所在。深入研究邓小平科学技术管理思想及其指导价值,对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必然会有大量的新词涌现出来。如何使科技信息在不同国度间得到及时、高效的传播,译者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阶段英语科技新词翻译策略主要集中在音译、直译、意译等传统翻译策略上,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翻译工作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新词翻译中存在的弊端,力求建立科技新词翻译的标准,提出系统化可操作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技强国战略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职能对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践履价值,同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及扩大社会影响力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效应,二者耦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技服务能力构建面临着认识层面"三重三轻"、服务层面"四多四少"、政策层面"五个缺少"等现实困境,完善体制机制以实现能力构建的具体路径包括:设计顶层机制,确保协同发展, 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有章可循, 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有序运转, 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服务效率, 完善信息机制,确保共建共享,形成良好的计划、行动、实施、反馈立体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赖于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大学科技体制不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科技体制与之相适应。本文就建立有效的科技体制,增强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龙岩市的农业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在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技术推广和体制创新等方面仍然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科技发展要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必须从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选准农业技术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研与开发经营活动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面向市场的能力弱,农业科技市场总体水平低等。今后应建立农业科研开发体系、科技运行机制、农业科技投入体系,调整农业科研方向,发展农业科技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科技市场,实行科技企业化改制。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与经济现代化发展接轨的产物,科技素质既是其核心素质,也是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科技精准供给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仍然存在科技能力与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乡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支撑""以农民为主体,健全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体系",从而精准化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