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问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问”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一书,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指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显然,这里的“审问”是指对所接触的文本(知识、事件)进行意义的追问,以便使其意义完全地显现出来。而本文所论的“审问意识”则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审问性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  相似文献   

3.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4.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5.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6.
扉页文言     
《初中生》2002,(Z6)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相似文献   

7.
教育名言录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孔子:《中庸》)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注:『苍』即青色.丝本色纯白,染于青则为青,染欲黄则为黄。今夫乱世,求美女者众,美女虽不出,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人,…  相似文献   

8.
<正>谈到教育,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这些评论员们喜欢评论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好像自己洞悉教育的本质,评论起来头头是道。但有时候事实常常并非如此。诚如《中庸》所写"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先深刻地思之,辨之。那么,为  相似文献   

9.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当然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动手、动脑、汇总”等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我国值得借鉴的“问题———讨论”教学思想与理论从《论语·先进》课例记载里发现,孔子的教学是在问题讨论中进行的。孟子也主张,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自求、自学、自得”。《学记》中早就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蔡元培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叶圣陶也说:…  相似文献   

11.
罗启勇 《考试周刊》2009,(19):73-74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中国传统教育(《礼记·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重要教育原理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提高关系展开论述。提出:学、问、思、辨、行是教育内部规律中密切相关的五个根本环节,有各自特定的内容,又是互动、互促、相辅相成的系统。当这个系统中的任何一环失去定位,互动互促受阻,学习者整体的和谐发展便必有所缺损。大学生提高素质,必须对五个环节的重要意义和互动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握好互动的关系,使学、问、思、辨、行整体链动,并加强自身内化的能量实现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语出自《礼记·中庸》,这一两千多年前教育名言,至今仍有巨大现实意义,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历史课程的建设不无指导作用。“博学之”,原来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内容要广博。学习历史当然要知识广博,结合当前的课改,不仅要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线索、基本规律……还要掌握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审问之”。“学问”是由“学”和“问”两字构成,“问”的缺席也意味着学生进入了“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死胡同。本人也曾对高中学生进行过“提问现状”的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4.
苏联A·B·卢那察尔斯基曾经指出:“教学会不会使儿童生厌,会不会在儿童大脑皮层上一滑而过,几乎不留任何痕迹。或者相反地,这种教学将作为儿童游戏的一部分,作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而愉快地被接受,与儿童心理融为一体,变成他们的血肉,这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供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参考。 l、启发式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涉及,其主要思想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是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学     
“求是”乃浙江大学校训.何谓求是?对此.浙大竺可桢老校长有一番意蕴悠长的解读.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独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  相似文献   

17.
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学习理念认为,“少教之教”有三个层次——学生活动不少于“0.61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可以反哺教;“爱学之学”有三重境界——永不满足地学,浑然忘我地学,终生不渝地学。教师角色应从教学转变为助学,从助学转变为“同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与主人,课堂是师生共生共赢的生命场域。  相似文献   

18.
“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则和;开而弗达则思;强而弗抑则易;和、思、易,则可谓善喻也.”《学记》上的这段话给我的启示很大.这说明在我们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最佳的角色是一个导引。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诱导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学作品中的美。在学作品的不同体教学中,我想.诗歌的教学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中考50+议论文是高原上的高峰,它必须有过人之处、独到之处。下面以一道原创作文题的写作为例,简说其突破要旨。一、审题:审问之+慎思之“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议论文的高分首先取决于其立意的高度,而要使立意层楼更上,审题则须深入一步。怎样才能将审题向纵深推进呢?以“问”驱动,“问”“思”结合,理清想透。其基本维度有三个,  相似文献   

20.
<正>“审辨”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中庸》不仅提出了“审辨”这个概念,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流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流程进行思考,从而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下面,我就以《拿来主义》一课的教学为例,看教师如何参照这个流程,用审辨式备课,给语文教学以思维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