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除依法律法令断狱之外,还直接引用<春秋>这部书的内容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这就叫"春秋决狱".由案例可知,"春秋决狱"有不足之处,但也有积极意义.它使很多犯罪行为受到了适量的宽宥,而且它在定罪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这一点也应肯定.  相似文献   

3.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决狱"是汉代以礼入于法的有益尝试,是将儒家经典中的基本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指导司法实践,其开启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大规模融合,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春秋决狱"中所蕴含的法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这一历史进程,有助于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春秋》经传在汉代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春秋决狱”、规范祭祀和立嗣继绝等行政管理理念的形成,深受《春秋》经传的影响;而由《春秋》经传衍申出的“守经知权”、“通三统”等理念,则对皇帝专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春秋决狱"之风兴起之后,儒家思想便通过"春秋决狱"的形式而被引入司法实践领域,开启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门.许多律学家用儒家思想对成文法的注疏、解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上"纳礼入律"奠定了基础.魏晋北朝诸律家秉承"引经决狱"之传统进而"纳礼入律",对于将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春秋决狱“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春秋决狱”所决的都是政治、司法中的疑难案件,应称为“引经决疑”才更准确;“春秋决狱”在汉武帝以前即已存在,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但仅是政治、司法惯例,至魏晋南北朝时才形成法律制度;“春秋决狱”至唐朝基本结束,其余绪则延至南宋;“春秋决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8.
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审判方法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律礼律融合的目的。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倡导的"春秋决狱",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始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引礼入律,礼法结合开辟了道路;"春秋决狱"也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春秋繁露》在阐释《春秋》经文内容时,并不局限于对《春秋》原意的解释,而是更倾向于近代阐释学所偏重的阐发,这恰恰也是《春秋纬》作者的用意所在。《春秋纬》在继承《春秋繁露》阐释意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文本解读、理论重构以及文学想象等3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提出《春秋》取材于列国之史,并不局限于鲁史,并指出其有脱简与错误,从而还《春秋》以史的面目。他对《春秋胡氏传》进行了批判,指出其被义例束缚了,并多处违背经文。他还结合历法研究了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宇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贯穿了陆游一生的主导思想,其形成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面的原因.当时春秋经学的兴盛为仁人志士的爱国思想和行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为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学渊源和自身认可等多角度都可以看出春秋学与陆游有着密切联系,《春秋》学的影响在陆游的诗文中亦有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春秋考论》一书提出“孔子所作《春秋》,非《春秋经》,而是《左传》蓝本,即左丘明编纂《左氏传》时所依据的“孔子史记”。有人却将笔者的观点称为“前人的陈词滥调”,并彻底否定孔子作《春秋》的论点,本文略作申辩。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春秋》学形成的时期,主要特点是《春秋》三传先后争立学官,除却今古文学派的学术立场不同之外,从政治层面来看,其本质则是儒家大一统思想下的政治家、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宋代的《春秋》学既有经学哲学化的学术变革的影响,又受到时代政治风云的左右。概言之:北宋王安石变法从新政的角度黜《春秋》而不用,而其他儒者解说《春秋》侧重“尊王攘夷”;南宋特殊的政治局面使得论《春秋》者又侧重“复仇大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认为孔子作《春秋》欲当王之法,于是便产生《春秋》新王说。《春秋》以鲁为主,继而又产生《春秋》王鲁说。《春秋》新王说重在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而《春秋》王鲁说则突出了孔子作《春秋》的具体手段。董仲舒对《春秋》王鲁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阐述,认为《春秋》是周之后的一新正统,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春秋》王鲁义理作了具体的阐释:褒贬诸侯,赞颂王化;褒内贬外,尊鲁拥王;王者当自正,恩信天下等。何休阐释《春秋》王鲁义理时有的是直承经传本意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则曲解了经传本意而随意发挥。  相似文献   

17.
春秋习用语     
春秋大时代习用语,分日常、官场、战乱、外交和文化思想五方面,举当时书面习用语例,加以论证。诸凡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民苦难、政治风云、文化闪耀、思想波澜、精神风貌。都可考见一二。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代后半期,霸主迭兴,人才辈出,身处小邦国郑国的子产发挥了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在各国间纵横捭阖,让春秋时代风生水起,被后代研究者称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忧患长远;在外交上敢作敢当,有理有利;首倡"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信念,大胆推进改革;博学多才,任贤使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库。成为历代贤相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关于《吕氏春秋》命名与主编问题的文献爬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公元前239年前后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各著所闻编成的一部书,属于私家著作。历来人们对该书所采资料的真实性怀疑较少,但对其书命名含意、吕不韦主编身份却有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辨析,以期对今后《吕氏春秋》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北宋《春秋》学为显学。《春秋》在解决宋初的政治危机、文化困境中有一定的作用,表现为政治上积极参与科举改革,学术上为排斥佛老、怀疑经传提供经典文本资源。以此,宋初的《春秋》研究为日后的《春秋》显学指明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