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威尼斯商人》(四幕一场)朱生豪、方平译本在译文内容及艺术风格上的比较与研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赞赏或质疑,强调了翻译创作必须做到“信、达、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意义的喜剧,作品以“一磅肉”为主线,主要讲述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纠葛冲突,戏剧情节主要表现为正义慈祥、无私慷慨的威尼斯商人最终战胜狠毒自私、冷酷贪婪的高利贷者.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但是夏洛克这一形象无疑使读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3.
功能理论认为译文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策略。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明确、译本须遵循固有的行文格式、是一种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典型汉译英译例表明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以译文功能和读者期望为导向,有助于译者摆脱原文表层语言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以归化法为主的套译、增译和省译等策略,这样才能译出专业规范的文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招投标文件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4.
异化与归化的讨论是在文学翻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的中文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章表明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不存在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它们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译本主要使用的是异化策略,霍译本以归化为主.根据目的论从译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原文地位等方面分析两种译本的翻译目的,论证两位译者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名段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梁实秋、朱生豪两种散文体译文及孙大雨、卞之琳的两种诗体译文作为对比的语料,运用翻译学、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结合个人及相关学者的见解,在翻译理论及语言学、理解及剧情推动两个方面展开了一定的探讨和研究。文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比了四种译文,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旨在为更好的莎剧译文的出现做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戏剧的特点,提出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翻译是有区别的。从理论上分别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进行了论证,并结合朱生豪和方平的《威尼斯商人》译文比较对三种不同的翻译原则进行例证,以求能找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喜剧作品都非常着迷于复仇的主题,其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并呈现出了与时代特征相辉映的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艺品质。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这三部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为例,分别从情爱的复仇、法庭的复仇和王族的复仇三个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复仇主题的法律伦理、复仇模式、戏剧美学和人物刻画等方面作一个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广为运用的两种基本策略。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ТолстыйиТонкий》译本为例,研究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外译最多的中国典籍。在译本中译者对数字、成语的翻译体现了综合使用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上是采用了翻译杂合的方式;同时杂合不只应用在翻译策略中,也应用在文化中。杂合的同时却又不失中国文化特征、民族特征,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德经》精髓,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1.
自从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问世以来,这个人物就引起许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人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本文试从夏洛克这一形象复杂性格的深刻性,丰富性入手,从正反两种“导向”分析,探求剧作家在喜剧人物夏洛克性格中融入的深刻的悲剧美学效果,及寄寓其中人性复归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巨作《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历经十年的呕心之作。一经问世,《飘》便被译成多国语言,为各国读者所欣赏拜读。傅东华先生第一次将这部巨作译入中国,是归化译法的典型代表,此后出现的多种译本则多以异化为主,尤其是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如戴侃、黄怀仁、朱攸若,陈良廷等人的译本,他们尽力将异国情调带给中国读者。本文试图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傅译《飘》亘古不衰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以素韵体的诗体形式、并运用了序诗这种独特的体例写作而成的,如何在翻译中对其其音韵、修辞、文化符码等进行恰当处理,历来是该文本翻译的关键问题.对此,比较曹禺和朱生豪的译本,曹禺的译本贵在"形似",朱生豪的译本重在"神似".  相似文献   

15.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出发,以名著《红楼梦》中诗词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就两种译本中译者对反映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诗词的处理得出结论如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尽可能地保留了源语文化,采用“异化”手法较多,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霍克斯的译文较多采用“归化”译法,凸显译入语文化.体现“后殖民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6.
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对《大学》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马礼逊、马歇曼、林语堂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四个译本在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句子结构,句意传达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由于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他们的翻译策略也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理雅各和马歇曼的译文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而林语堂和马礼逊的译本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主要描写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太富翁夏洛克借还债的矛盾冲突 ,其中穿插了几条离奇的情节及爱情故事 ,分析其中几个人物 ,探寻莎翁将悲喜剧揉合一起的创新方法 ,对戏剧创作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求,社会的风尚对译者处理原文本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以莎士比亚在我国的翻译为例,朱生豪(1912~1944)和梁实秋(1903—1987)都是我国著名的莎剧翻译家,两位翻译家都以散文体译莎,但是风格各异。文章主要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结合译者的人生经历和翻译创作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对相关译例的分析,探讨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提起莎士比亚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共同追求的,其中,针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相比较于悲剧而言却少了许多。《空爱一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作品,从《空爱一场》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真挚感情的赞美,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为我们构建出来的美好世界中不可忽视的暗色因素,这些暗色因素让莎士比亚的喜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喜剧,在让读者发笑的同时,能够进行对于一些人类大主题的深刻思考,能够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看到更加严肃的东西。本文就莎士比亚《空爱一场》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研究,旨在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