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我扩展的德育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德育没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因而把灭私作为目的。本文用“自我扩展”的概念将公和私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为德育找到一种更可靠的人性基础,文章对德育提出了三个命题;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德行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德育不是灭私而是肯定私又超越私,最后还对如何扩展自我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
德育价值的实现 ,是德育培育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属性发挥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的实现 ,是德育实践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德育的期望。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满足社会的需要 ,这是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 ,德育价值实现的程度既有德育实践自身的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影响的成分 ;既有德育主体主观的原因 ,又受德育对象接受水平的制约。但是 ,这些都不是德育推卸自我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责任的理由。德育价值的实现 ,不是看你想要什么 ,而是看你实际获得了什么 ;不是看你做了什么 ,而是看你的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自我动机(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和自我意识情绪(内疚,羞耻,自豪,社会焦虑和尴尬)方面的理论和研究,他们对于人们的社会幸福感有保护的作用.自我增强,自我验证和自我扩展的动机部分源于人们的社会赞许和认同感,而自我意识情绪发生在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对个体判断的事件中.因此,这些动机和情绪的功能不是用来维持自我状态的,而是为了促进人们社会交互作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5.
面向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并不是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生活,从而消解德育“育德”的可能性,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在生活世界中,并且通过生活形式展开,来引导个体生活,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得德育的过程成为作为生活主体的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肖川 《青年教师》2008,(3):14-16
近日在《中国德育》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与葛西善藏在作品自我形象的表现上。具有相通之处。郁达夫有意识地采用了日本私小说的方法,但他并没有象以葛西善藏为代表的日本私小说作家那样成为“逃亡奴隶”,而是努力克服私小说的局限性。表现出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塑造了“社会化的自我”。私小说和社会意识不是对立的概念。文学作品的社会意识不是由题材、主题、方法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作家的人生观及其对人生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强烈的私化现象和与之对抗的新国家主义思潮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国际上,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日本的公领域从空间维度上进一步扩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哲学在日本兴起。公共哲学研究者剖析了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弊端,认为公的封闭性和公私地位的不平等是日本公私问题的症结所在,是造成"灭私奉公""灭公为私"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解决日本传统公私问题的关键就是"活私开公",也就是在克服公私不分、公私对立的基础上,导入公共的概念,以达到自己、他人、社会共存共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手段单一性的问题,其实质是在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下,德育却出现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从开放的大德育的视野来观察,我们学校德育的资源不是太少了,而是太丰富了,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跳出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小圈圈,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德育资源意识,拆墙搭网,汇渠合流,让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有机地成为学校德育的社会资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所蕴藏的丰  相似文献   

13.
德育超越论奠定了将“超越”作为德育之本职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逻辑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对立起来,从而导致它在回答超越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如何实现超越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时存在不足之处。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对社会转型期层出不穷的“假丑恶”现象和软弱无力的德育现状极度失望,由此导致了否定现实世界的极端思想。德育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对德育自身的否定;超越的对象不是整个现实世界,而是现实之恶;实现超越的途径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而是联系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肖川 《湖北教育》2008,(5):36-37
前不久在《中国德育》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语,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不是用来遮丑,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不是用来束缚,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让我们轻装上阵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让我们轻松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吉林工学院薛玉山一、养成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不是“知”,而是知而不行,行为个体缺少行为意志力,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将漱石小说置于东西宗教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知宗教对漱石创作的影响。漱石文学展示出的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极力批判对神佛的偶像崇拜,又幢憬宗教的伦理要素和超越思想,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而是突破人的私我,达到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 ,必须认真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 ,发掘创造潜能。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 ,完善人的人格。高校德育不是制约人、约束人、控制人 ,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高校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尊重和肯定 ,人是最大资源 ,最大财富 ,最高价值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 ;它是一种思…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根据哲学的、逻辑学的、语言学的和德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的考察,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20.
所谓的“5+2=0”,是一种主要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归因性言论,具体而言就是认为学生即使在学校受到五天的正面道德教育,但是周末两天回到家,受社会和家庭的消极负面影响,所有的学校道德教育成果将被完全抵消,学生的道德水准不能得到丝毫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不但是低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从本质上可以说,“5+2=0”言论的出现,就是德育悲观主义的一种表现.但这种德育悲观主义既不是对德育内容的悲观.也不是对德育目标的悲观.更不同于“取消学校德育论”,而是特指对德育大环境的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