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2.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3.
曹述莲 《陕西教育》2011,(11):53-53
《桂花雨》一文,是琦君的散文集中的其中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怀念之情。因此这种以情贯穿全文的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正一、通过生活再现表现情感表现就是表示出来,把什么表示出来?自然是客观生活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不可能冷眼旁观,不可能是记录生活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思想的人。那就是说,再现客观事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作者思想情感流动变化的过程。再现中的取舍,详略、简繁、主次、顺序都能折射出作者思想,是他决定再现什么、如何再现、怎样叙述、怎样描写、怎样说明。一般来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语文     
<正>写下这个题目,主要想解答四个问题。一、"生活化语文"的内涵"生活化语文"实际上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简称,是指语文教学的策略、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应属于一个教学实践和操作层面的概念。"生活化语文"中的"生活"包括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和现实生活素材等。其中作者生活指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指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指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似乎有些偏激的表白开篇。然而,即使你对这些“激烈”的言辞再不满,在读完作者对其它动物形象化的解读后,也会在无形中进入作者的思维和叙事空间,加入对生长在塞北草原的马——“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的赞叹!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认识了马,马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入了作者的生活。马的野性、奔放、不屈、进取,让正处于极度压抑中的作者感受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此时的马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已经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寄托,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叠化在了一起。品读此文,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别具一格的行文,更有隐藏在内作者心深处的火一般的生活热情!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孙莹 《山东教育》2009,(9):32-33
“生活”就是一部书,人人是作者。善读“生活”这部书,从中读出味,悟到理,有益于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围绕“生活的启示”这一专题,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篇篇都是作者从“生活”这部书中得到的启示。其中,《钓鱼的启示》就是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发人深思的美文。  相似文献   

9.
初中三年的难忘生活,似涓涓细流,在作者的心底流淌。友谊的欢畅、学习的苦闷、父母的关爱、离别的伤感,在作者笔下交织成一曲难忘的岁月之歌。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对初中生活的念念不忘,难以割舍。写法上,作者运用排比段的结构,将初中三年的难忘生活浓缩在了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并且在材料的安排上也别具匠心,摒弃了传统的春夏秋冬的季节排列,而是按照学校生活的作息规律即秋冬春夏的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0.
更正说明     
<正>1、2015年2月(总第127期)第9页中《学生是科学课堂中学习的主宰者》一文,作者:刘岩。作者单位更正为: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北。2、2015年2月(总第127期)第94页中《观察生活游戏辅助发挥想象》一文,作者:谢蕾芬。现对文章题目和作者单位地址进行更正,内容如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实施策略》,江西南昌。  相似文献   

11.
正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瑰宝之一的古诗词,更应该被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古诗词的赏析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呢?一、知人论世——详细了解古诗词作者和时代背景文人由于其生活背景、性格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写作风格。因此,要想要真正读透一位作者的诗词,就必须充分了解这个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如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不拘一  相似文献   

12.
<正>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书面的表达形式来说话,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因此,作者不仅仅是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与读者的对话交流。一、以最真实的生活呼唤最真实的写作情感1.写作就是生活的表达学生作文的题材、主题(无论是"情趣"还是"理趣")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生活,细致地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挖掘出有意义的题材  相似文献   

13.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之一。自该小说问世以来,便获得了广大学者的一致好评,并且被人们从意识流、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生活的写照,心灵的隐曲。坎坷的命运在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本文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析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形象探寻作者的自杀情节。  相似文献   

14.
<正>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抒情;一种是触动了我们的思想,如宇宙、人生、事理等,这类素材入文,作者侧重于叙事明理。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相关的写作技巧:一、生活写真法生活写真,就是写生活里真实的人或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写出生活的烟火味、生命的真实感、情感的冲击力。"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评语     
该文立意明确且较为深刻,论述较为充分且给人以启迪。作者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一幅为“净土”上的恬静、和谐,充满自然之美与悠久历史意蕴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大城市喧闹、忙碌;且“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的生活图景。在这两幅生活图景的对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美好的,却是遥远而难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课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简)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2.品味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生活。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Ann Wells 《海外英语》2003,(10):26-27
生活的观点是一种哲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生活方式。怎幺样生活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本文作者所讲述的生活方式是否适合于所有人呢?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于是之的《幼学纪事》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它记述了在旧社会恶劣的政治制度下,作者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课文从出生写到十五、六岁,作者通过对自己少年时期艰苦求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深挚的怀念与尊敬之情。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没有文化的家庭和邻居。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祖母和母亲两代人一字不识,文化环境极差。同院拉洋车的老郝叔家里更穷,靠“请会”度饥荒,直到辛劳死去。这一部分记述了作者刚读小学不久的一段生活经历,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以及作者对老郝叔的帮助和怀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写的是生活的颜色,心中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深蕴含义。生活就像万花筒,五光十色,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斑斓色彩。本文作者怀着对生活的挚爱,对色彩的追求,写出了绚丽的色彩、欢快的生活,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时,在构思和写法上,让人感受到另一种精彩。作者在构思上颇有创意。作者把生活喻作“调色板”,而生活是人创造的,生活的色彩也是人调制的。作者便以生活的调色板来调配不同的色彩,传递对生活的理解。文章始终紧扣“调配颜色”来抒写感情,用不同的色彩比喻不同的事物,阐明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例如,作者写到调配的粉红色时这样描述:“嫩嫩的粉红色,温馨而又快乐。”人们之所以喜爱它,是“因为粉红色的丝丝的温柔,因为粉红色的融融的暖意,因为粉红色的淡淡的平凡”。作者用粉红色比做亲情,“在平淡之中却蕴藏着淡淡的温情”。她写蓝色,是因为蓝色像海水博大宽广,是一种友情的颜色;她写绿色,是因为绿色示意着春天,而春天是积极向上的象征,“这就是学习的颜色”!她写紫色,先把紫色与红色作调配,使紫红色象征光明而又美好的未来,并驰骋丰富的想像力,再把紫红色加些水,让它淡化一点,化成像薰衣草的颜色,使它“既不是红色的浓重耀眼,亦非紫色的神秘未知,而是很平凡的幸福。”本文从色彩的调配写到色彩的暗示与意蕴,新意迭出。作者在写作时,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美丽的色彩,融合于一组文章之中,使文章本身显现出丰富明快的色彩。作者在行文时,能够把握文字的节奏,甚至把握文章的韵味,使作品犹如优美的抒情诗,读来朗朗上口,且有韵律乐感。作者还使用了不少排比句,使作品的内容更加有力,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作者手中的调色板,调配出绚丽多彩的颜色,这些颜色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观察的反应,也是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是的,调色板在自己的手中,你可以调制出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该文立意明确且较为深刻,论述较为充分且给人以启迪。作者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一幅为"净土"上的恬静、和谐,充满自然之美与悠久历史意蕴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大城市喧闹、忙碌,且"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的生活图景。在这两幅生活图景的对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美好的,却是遥远而难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