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适应-疲劳运动训练理论进行了回顾、分析,并结合现代运动训练实践展开讨论,指出该理论主要从二元的角度揭示了机体在运动负荷下产生的不同效应,强调了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产生的不同生理影响,是对传统应激理论的扩展与延伸,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过程,主要是对运动员机体施加一定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打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向更高水平转化,获得新的平衡。这种训练适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所施加的负荷安排的科学性。训练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会产生劣变现象。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的监督与控制,收到了良好效果。使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运动训练原理 在训练过程中,机体对负荷的反应总是从不适应到适应。适应就是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是自然界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运动训练能够提高人体竞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竞技状态的形成要求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形态以及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生物适应性,都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只有运动训练符合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要求,才能保证生物适应性合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5.
1.间歇游训练的设计 由于机体对训练产生的适应是特定的,因此欲使机体产生预期的适应,就须以不同的间歇游进行快速游能力、耐乳酸能力、有氧代谢能力和有氧耐力其中每一种能力的训练。以为采用任何一种间歇游进行训练都可使运动员的机体产生最充分的适应性反应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6.
何跃华 《游泳》2009,(5):52-55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正逐步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机体处于高原低氧环境和运动训练两种因素的双重刺激下,对机体外周血中部分免疫细胞,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高原训练过程及效果产生相应影响。本研究观察了4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机体外周血中部分免疫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探讨高原训练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高原训练作为训练手段在运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运动训练中,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现象,训练必须达到一定的疲劳翟披,才能引起机体剧烈变化,进而产生适应,提高体力,达到训练效果。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训练和比  相似文献   

8.
高原慢性缺氧对人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高原训练已成为许多运动项目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如长跑、游泳、自行车、赛艇、滑冰、滑雪以及球类等。训练的目的就是利用高原地区的低氧分压,在一定时间内给机体一定的刺激,使之产生适应,从而使机体的有氧耐力得以提高,增强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严蓓 《游泳》2007,(2):26-28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训练水平的提高与训练负荷的增加联系在一起。却常常忽视训练能力的获得恰恰是发生在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运动成绩的提高出现在机体对某一训练负荷的适应,并在承受负荷后产生恢复的阶段。因此,虽然训练负荷是产生适应过程的重要刺激源,但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重组”都是发生在机体休息的时候(恢复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所谓训练,从运动训练学和生物化学基本原理上讲,就是采用一定负荷对人体反复刺激,使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经过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而逐步适应。简言之,训练过程就是一个运动负荷和休息(积极地活动性地休息)不断交替又不断更新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均有着不同于儿童和成人的特点,他们在身体素质、专项能力、训练手段和训练条件诸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养运动人材,最大可能地造就攀登运动高峰的后备力量,科学地、系统地抓好青少年的全面身体训练,是获得事半功倍成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1首都体育学院田径队跳远运动员冬训期训练结构的安排。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科学系统的训练。适度的运动训练负荷能够使运动员机体产生生物适应现象,提高机体能力,让运动员在良好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运动员对外界负荷刺激产生适应现象是形成竞技状态的机制,运动员获得竞技状态需要经历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和竞技状态的消失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一、简介 如同任何一项科研工作,训练的理论都是在一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何组织训练过程最基本的方法论是教练员通过长期的经验调查和理论归纳的结果。因此,这些方法论考虑的仅是那些机体对精确规划过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理论方面产生顺利反应的运动员。对于那些在身体机能及系统未能适应规划方案的运动员,通常会被作为淘汰的对象。不过,运动员的机体对于一种特定的规划方案产生出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训练中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在较高运动负荷水平上,获得相对平衡,这个过程称为训练适应。如果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疲劳及过度疲劳(过度训练)。  相似文献   

14.
浅谈训练适应的自组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自组织的角度对训练适应进行分析,得出:运动训练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等方法,主动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向较高机能水平转化,产生适应性结构的过程。机体对运动训练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就是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协同与竞争,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抗阻训练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情况,以安徽省优秀男子皮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8周的抗阻训练。结果表明,在通过8周抗阻训练后,开始准备阶段,运动员血清CK的活性与正常人无差异;在肌肉肥大训练阶段和肌力训练,血清CK活肚在第1周、第4周都大幅度上升,与准备阶段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强度为大强度,符合训练目的。随着机体对训练强度的适应,第2、3周和第1周(P〈0.05)、第5周、第6周和第4周(P〈0.05)相比CK活性逐渐降低,说明机体对训练强度产生一定的适应。力量耐力训练阶段,第7、第8周CK酶活性和准备阶段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为一般强度,机体适应该强度。  相似文献   

16.
训练实践证明,合理的周计划结构模式,能解决训练水平积累与人体机能提高间的矛盾.周计划结构模式,能反映训练过程各要素的组合规律,描述训练的进展程度,同时,必须遵循训练过程的特点及原则,如能量恢复的异时性和超量性、训练内容手段的特异性和对立性,大强度训练的痕迹性和劣时性,机体承受负荷的应激性和有限性,人体神经机能对适宜负荷的适应性和机能器官适应的不同时性,以及训练过程中的整体性、综合性、平衡性、系统性、层次性、顺序性等.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机体有能力适应它所经受的大部分刺激。训练就是人体能够适应的那种刺激。机体对训练刺激适应的程度,反映了运动员进步的水平。然而,一旦训练刺激太强,机体就难以适应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机体没有潜在的适应能力,而仅仅是由于机体的适应能力暂时没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国家皮划艇队冬训期暨高原训练阶段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重点发展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能力,发展专项力量耐力,完善划桨技术。运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发现长期系统地监测Hb、BU、体重和血乳酸有助于了解机体对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适应状况和机体的恢复状况,探索高原训练规律,提高训练效率。科学地组织和安排高原训练,能使运动员在平原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9.
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后,特别是在较高气温下,经过一定时间、一定强度的运动训练后,为了加快机体的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的水盐代谢和体温调节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必须及时而适量地补充水分(或略带盐分的水)的观点,已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是,在训练持续进行的过程中,以及在训练之前,是否应该补充水分?补充水分的利弊如何?如何补充为妥?  相似文献   

20.
分别对两种主体行为模式进行理论解析,从模式实施过程、特征、理论基础等方面介绍了以“控制”、“适应为出发点两个运动训练的体系.借鉴竞技体育领域里的一些现象,概括了运动训练不同阶段的特点,及控制环节的不同表现;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理论依据,阐述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的客观存在.得出人本主义运动训练是完善训练体系,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适宜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