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第9期《新闻爱好者》揭露,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的张文郁的“专访”文章:《黄河的问题大意不得》,竟是抄袭《世界经济导报》记者阮江宁两年前发表的文章,实属罕见。何谓“文抄公”?简单地说:古时指从事抄抄写写工作的人;现在指不费力气,不下功夫,抄袭他人现成文章作为已有的人.尽管各类报刊多方努力,严格把关,但不时还有“文抄公”的“作品”出现。其中原因很多,但从“文抄公”身上可以找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2.
“文抄公”不劳而获,固然可鄙。可是,“文抄公”也有“屡犯”与“偶犯”之分。报告文学《一个“抄袭专业户”》(见《野草》1986年第8期)中的“文抄公”秦汉,为了出名捞利,两年抄袭别人作品二十多万字,拿着自己的“大作”到处招摇撞骗,对这样的文坛败类应该严厉制裁.但是对于那种上稿心切的“偶犯”者,要以帮助教育为主,不一定要一棍子打懵,“再踏上一只脚”。朱伯儒同志抓到偷自己钱包的小偷之后,不是对他拳打脚踢,而是把小偷领到自己家里,进行耐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在《经济参考》报上的“烦人琐事”栏目中,看到一名通讯员发表的《写稿与‘偷报’》的文章,说他为寻找自己被录用的稿件,不惜到外单位“乞讨”,甚至采取“偷”的做法。原因是某些新闻单位不向作者寄“样刊”、“样报”。我写稿的历史至今已有30年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6)
一封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台湾来信(摘要)“文抄公”搅得清净的报人刊人心烦意乱,搅得圣洁的报海刊坛不得安宁,却屡禁不止。发表于1993年《文博》增刊号《玉器研究专号》上署名潘守永的《先秦玉琢发现与研究的回顾》一文,某些重点和看法抄袭自台湾学者邓淑苹女士《...  相似文献   

5.
抄袭之风,不光创作界有,学术界也屡有所闻。这类行径,人人都知道卑鄙龌龊,为什么总是如深秋的落叶,扫之复来,如早春的柳絮,挥之不去呢?有人说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人说是利益驱动,身不由己。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被抄袭者的窝囊、怯懦,畏贼如虎。眼前就有一例:一位署名江女的先生(或女士)写的文章,题名《三遇文抄公》,载本年五月十九日《中国文化报》第三版。这题名很诱人,自己的著作,被他人抄上一次都够受的,竟被抄了三次,那该是如何的义愤填膺,如何的痛不欲生。看了,义愤填商且痛不欲生…  相似文献   

6.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7.
廖金英  谢太平 《新闻界》2005,(1):100-101
2004年9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一位南京师大附中的教师以化名发表了题为《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的一篇评论性文章,作为对前不久《扬子晚报》报道的《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回应。这篇报道以2004年高考南京本科录取人数前一年少了600人,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为由头,在报道中发表了一些批评南京教育的意见,诸如市民批评南京的学校没有像苏北的学校那样“死揪”;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中山大学档案馆副馆长李少真女士将何嘉荪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她的两篇研究生的文章寄给了我。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我在《中国档案》2001年第10期发表的《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到“档案本质属性”—一兼谈中国档案学的特色》一文要同我进行商榷的。但是这两篇文章据何教授讲都还没有公开发表。 巧的是,河南省濮阳市档案局的刘东斌先生也将其长达1万多字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探析》一文抄寄给了我,其诚意令笔者感动。 手头来自不同方面的文章,观点是非常对立的,让人读起来深感档案学近年来学术风气之活跃。 学术风气活…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图法》第三版的问世,为寻求省时省力的最佳书卡改编法便成为众望所归。笔者曾在《山东图书馆季刊》1990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于书卡改编新方案的探讨”一文,提出了改目不改书的新方案——“目录合并法”。此法不必对旧目录卡——加上新分类号,  相似文献   

10.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军事记者》2011,(7):70-70
前几天,笔者在某军区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摒弃XX不实训法》的稿件,感觉似曾相识。像是笔者曾于2009年在《前卫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主动摒弃训练中不实训法》的稿件,就翻看自己的剪贴本,通过对比,除了单位名称和训练类别有改动之外,内容上惊人的“相似”,感慨文章的作者和笔者真是“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本人是由文书改搞新闻报道的。我请教一位老通讯员“写稿有什么诀窍”时,他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这个回答,我一方面觉得有道理,“一方面又怀疑。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51052部队吴起吴超同志:据我所知,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后面.还有一句话:“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要认清这个“抄”字。我认为,在新闻写作中,抄别人的东西是不允许的。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抄”字,在这里是借鉴的意思,而决不是许多人理解的“照抄”、“抄袭”和全文复印、任何一篇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14.
魏鹏 《青年记者》2017,(14):51-52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是不容小觑的.语法修辞和逻辑错误在新闻稿件中比较常见,在标题中也并不鲜见. 用词不当 由于对所用词的使用范围把握不准,标题中使用了错误的词语,导致标题成为病句,这是标题中出现最多的一类病句. 如《水利反腐九江捕获158只“鱼”》《消防官兵徒手刨出5岁男童》《进餐馆偷顺腿小毛贼被抓现行》等.众所周知,鱼是论“条”的,这里却用了“只”;徒手只能是“扒”,这里却用了“刨”;生活中人们常说跑顺腿、偷顺手,这里却来了个重新组合“偷顺腿”.  相似文献   

15.
笔者责编的一部书稿最近从质检部门发回,质检员把书中所有的“前苏联”全部改为“苏联”,据说是因为有人在权威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证明“前苏联”之“前”字不能用。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上所有与“前苏联”用法有关的文章,发现其中大多数都主张“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删除。本文仅就其中最新和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文有仁先生在《世界知识》2006年第4期上发表的《“苏联”还是“前苏联”》一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前苏联”中的“前”字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不能持有一概删除的主张。文有仁先生的立论主要有六点:1)有“…  相似文献   

16.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17.
1月22日,文汇报“近距离”专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我采写的独家专访《金庸剑桥论剑》。这篇专访是我今年1月16日在香港与金庸先生直接对话的成果。然而,有几家媒体的采编人员却不顾新闻职业道德,在未经文汇报和作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以“本报记者”的名义发表从文汇报上抄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中国二重《二重集团报》社从事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深感企业报的作者同样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同样能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亮相”,亦即同样能“有所为”。不是么?笔者写此小文时,手边就有二重作者黎谷在今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社发表的《“憨犟”专家》文章。黎谷先生不过一普通职工。近年来二重有一大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作者,靠着勤奋的写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机电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四川工人日报上等发表作品,而且产生广泛的影响,为企业形象建设和品牌战略的实…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4,(12):31-31
《办报参考》2004年第15期发表于洋的文章《评论监督“三要”》。文章说,与其他种类的舆论监督相比,评论监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提出评论监督应注意“三要”。  相似文献   

20.
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案例实录与剖析 “偷一罚十”惹官司。河南某市新华书店于2000年的一天,发现一读者将书藏在衣内欲带出书店,经询问,此人对偷书的事实供认不讳,并承认在前两天还偷了该书店两本书,三本书合计码洋68元,表示愿意按该店“偷一罚十”的告示标准受罚,随即写出检讨,交了700元罚款了事。不几日,他一纸诉状,将书店告上法庭,其理由是:一、“偷一罚十”的告示与法相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中规定:“经营者不得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