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红  李长洲  叶飞 《软科学》2011,25(11):42-45,51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金山化工浆层纸生产联盟体中互惠共生界面选择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加盟企业与盟主企业合作愿景的兼容性对供应链联盟互惠共生对象选择机制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联盟成员间知识的互动和整合方式决定了供应链联盟共生介质接触方式选择的方向;盟主企业的共生界面选择机制为有效建构供应链联盟界面关系,提高联盟成员企业间物质、信息或能量双向交流的动力并降低其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技术联盟的产生与发展——一个共生学的解释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共生学的角度而言,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也包括共生学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联盟企业,共生模式是联盟的合作和运作模式,共生环境是联盟所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从共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国目前技术联盟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显得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知识联盟中共生现象的分析,构建了知识联盟的共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并对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主客体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联盟企业成员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间的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进而促使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周可  高靓  巩庆美 《情报科学》2012,(9):1298-1303
共生是知识联盟的原动力,是知识联盟企业能够快速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以共生理论为基础,结合Logistic模型对知识联盟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新过程可分为萌芽、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的数学模型,并针对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给出了提高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关键策略,希望丰富和拓展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相关理论,并能为知识联盟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共生状态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产学研共生网络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要素、特征和结构,并在产学研共生网络视角下,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从共生单元构成、共生关系形成、共生界面分布以及共生网络结构等方面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产学研共生网络理论在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网络的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运用共生网络理论,从特征距离长度、集聚度和共生能量等角度分析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部等经济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联盟,发现珠三角区域有着较短的特征距离长度,但未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建立技术联盟的区域联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均不完善,共生能量未得到明确分配,长三角和东北区域的技术转移联盟集聚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最后针对不同区域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必要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汇入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而如何提升系统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系统群体间以何种方式进行联系以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维持系统良好运行。为此,借助生态共生理论,提出了基于城市创新的集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根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群体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程度的不同,界定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交流方式构成互惠共生模式。为了提高系统内共生体间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及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效率,需要建立起共生关系生成机制、共生关系反应机制及共生能量调节机制等共生机制来确保系统功能的实现。在特定的城市创新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共生机制以促进高质量的共生关系生成并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可实现合作创新高效进行,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机构和企业共生机理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与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研究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点.共生理论为研究研企合作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基于共生的基本理论,分析了研企共生单元及共生质参量,研究了研企共生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了研企不同共生模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定义共生单元质参量兼容度和共生环境激励度,揭示了研企合作机理.  相似文献   

9.
建立高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是提升服务生态系统群组关系韧性的关键.基于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的基本特征,采用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不同作用参数表征服务吸收单元、整合单元之间的强弱关系;根据数字化导引下种群能量聚变的柔性效应和敏捷效应,构建组织嵌入时滞和业务时滞双维度微分方程,搭建局部稳定性分析模型给出种群共生与外部环境演化的协同机制.经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互惠共生关系为服务吸收单元和整合单元间最佳匹配模式;双维度时滞的出现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且对服务吸收单元的影响大于整合单元.基于时序性判断数字化导向下柔性种群的互作关系,可助推数字技术与服务生态系统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催生企业新架构、新场景和新范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具有共生特征为基本出发点,从识别共生单元、判定共生模式和评价共生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共生分析框架,提出共生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包括共生单元信息协同机制、共生界面优化机制和资源配置与利益分享机制,上述机制集成的协同育人机制系统的运作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问题,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在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网络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分析跨学科多元主体间的共生规律,对提高数字人文跨学科协作效率、推动范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共生理论作为逻辑起点,基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与共生环境三方面构建了数字人文多主体共生的分析框架,并对分析框架中的角度选取、质参量识别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说明。[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数字人文多元主体可界定为四大共生单元群落,群落间所呈现共生状态的未来演化方向,将是增强主体协作效率的关键。可选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所在的群落为分析角度,利用质参量所描述的共生度来测量上述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12.
引文动机的生态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引文动机进行生态学解释,不但能从新的视角理解引文动机,而且可以为引文分析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引文的本质是知识流动的载体,是知识与知识发生关联的路径,是为了自己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选择,是在自己引文环境下的选择。引文的复杂动机会造成复杂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引文与其他文献共生,保留自己的知识基因,最终知识理念传承下去,达到知识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工程咨询企业为例来说明知识型服务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机理。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和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研究发现共生是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的共生关系中,核心范畴共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三大主范畴及一个判别准则信息丰度。共生单元包括质参量(硬实力、软实力)、象参量(资历、合作意愿)和物理参数(共生密度、共生维度)三个影响因子;共生界面包括有形界面和无形界面两个影响因子;共生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组织激励、企业氛围、自我满足、组织内部支持)和外部环境(组织外部支持)两个影响因子。在一定共生关系中,上述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导致共生的行为过程(即知识共享)和共生的行为结果 (即知识存量)。  相似文献   

14.
彭翔  汪应洛 《预测》2004,23(6):76-79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当今世界的两种主要医疗体系,西医药的进入是否也意味着我国中医药也如西方国家或印度的传统医学那样消亡或衰减呢?中医药与西医药都在吸收对方的合理成分,我国发展了中西医结合,西方国家也发展了整体医疗。在此过程中,竞争机制的作用为大家所熟识,但共生的作用常不为人注意。本文探讨了竞争的负面影响,论述了两种知识体系共生的动力,分析了共生与中西医结合及整体医疗的联系及区别,最后,探讨了共生过程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共生体,实现互惠共生是共生体的最终努力方向.依据互惠共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关系成立的充要条件,针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合作问题,利用杂合遗传算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筛选出有助于实现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指出知识资源互补性、文化相容性、相互信任持久性、利益分配均衡性、共生模式合理性以及组织柔性化是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伙伴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产业共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产业共生的"技术创新悖论"问题,通过对产业共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辨析,揭示了当前生态工业园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的知识工作者胜任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知识工作胜任力要素族内协同互补、族间共生抑制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基于协同效应和共生效应的知识工作者胜任力评价方法,并以某高校知识工作者为例,对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优点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方法华 《科教文汇》2014,(8):166-169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引领为过程,以情感为目标的教学,语言与情感的融合、言意共生的理想境界是每堂语文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规范,为了更好地把握文与情的关系,本文从文本解读和课堂建构两方面进行探索,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