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管理机制建立的背景 1.1刁口河流路成因及现状 1964年凌汛,罗家屋子以下河道卡冰壅水漫滩,危及河口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查勘研究,山东省委授权惠民地委决定,于1964年1月1日在罗家屋子爆破民坝分泄凌洪,由草沟桥、洼拉沟人刁口河漫流归海,5月新流路过水六成以上,终成改道刁口河。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人工截流,改走清水沟河道,刁口河行河12年又5个月,遂成黄河备用流路。  相似文献   

2.
1 河口区黄河河道基本情况 河口区黄河河道位于黄河最下游,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流路改走清水沟形成的。目前所辖河道长50km;管理堤防36.6km;险工四处,坝岸23段,工程长度3325m;控导工程三处,坝垛64段,工程长度6886m;引黄涵闸两座,设计引水流量45m^3/s。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黄河口入海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特别是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4,(5):14-15
黄河网报道9月25日,记者从正在黄委召开的“河流伦理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为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黄委确立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理论框架体系,使这条孕育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的母亲河生生不息,永久地造福于中华民族,黄委和与会专家共同呼吁推进创立一门崭新的学科——河流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课文《长江之歌》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而长江的姊妹河——黄河是一条会“搬家”的河流。地球上有一些河流,经常改变自己的位置:今年在这里流,过不了几年又流到别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河流“搬家”。黄河就是这样一条河流。现在,黄河是由山东省北部入海的。可是在历史上,黄河入海的地方曾经发生过多次变迁:最北,黄河曾经由天津入海;最南,曾经由今天的淮河入海。两个入海口南北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五六百千米。河流为什么会“搬家”呢?原来,河道上游一般坡度很大,河水在坡度很大的河床里奔流,冲刷着河床,大量泥沙被…  相似文献   

6.
蔡守秋 《红领巾》2005,(1):108-11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儿女应该尊重黄河,与黄河和谐共处.以敬重黄河生命为契机,我们更应倡导河流伦理.河流伦理与环境道德具有浓厚的思想渊源与物质基础,振兴河流伦理,倡导环境道德,也是实现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地勘察分析,探讨黄河变迁对夏邑县的城池建设、城市防洪设施、城址变迁及境内河流水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98年夏邑始受黄河灾害影响,黄河在境内决溢17次,其中1309年、1655年、1722年三次河决而城陷;黄河南泛促成了河堤、护城堤、城墙等防洪系统的修筑与完善;现今夏邑县典型的"环城湖"天龙湖,是黄河泛滥的产物。夏邑城市形态受黄河影响深远,是研究黄泛古城城市形态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流域水资源存在的紧缺状况和供需矛盾基础上,根据黄河需水对象分析和河流生态系统水安全配置的要求,计算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段及河口地区生态用水的低限保证指标,并提出了实现生态水配置优化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洹河,古称洹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古籍中多有记载。上古至秦汉时期,洹水直接注入黄河,属于黄河支流,安阳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公元70年,黄河改道后洹水不再汇入黄河,改注入清河。魏晋以后洹河属于海河流域的地位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洪水危害的根本原因。黄河的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由于泥砂问题,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处理一直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对黄河泥砂治理进行理论研究的课题已有许多,但结合黄河泥砂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11.
知识天地     
长江和黄河一南一北,发源于同一个高原,很象一对“同胞兄弟”。其实,它们的年龄相差甚远。 黄河是我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它的年龄至今有五十至六十万年了,长江比它更古老。怎么知道河流的年龄大小呢?原来,河流在开始形  相似文献   

12.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安排在《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章中,是自然环境中河流部分的一个个案。从人地关系上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内容选材上看,本节是在了解了我国河流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了黄河,做到了点面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视频,朗读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环节一:寻找黄河——黄河在哪儿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找出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黄河的水文特征。其次指导学  相似文献   

14.
河流生态系统特征及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流生态系统特征及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的认知,是进行河流有效管理的前提.根据河流水情及其相应的生态变化,文章提出了河流生态水文季节的概念;与生态水文季节相对应,界定了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汛期生态流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水文连接度、生境改变、物种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等为参考指标,分析了流量变化的生态效应.为探索有效的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途径和管理策略,维持河流系统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河是一条多泥沙河流,近年来,黄河水量持续偏枯,可供水量减少,供需矛盾增加。笔者从论述黄河水资源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紧缺的成因,提出了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建议,以期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旱;动植物资源虽不及先秦秦汉丰富,但较之今日,还是远远胜出;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的流路与河性,颇有不同于今日者,湖泊的变迁则尤为巨大,海岸线也与现今多有不同.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而且严重,并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题目】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文体不限,字数600字左右。【病文】姚娟我心中的黄河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你这发源……听着这首动听的歌曲,想象着奔腾不息的黄河,气势磅礴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  相似文献   

1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科学思维,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厘清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是保障黄河安澜的战略思维;二是整体规划治理的系统思维;三是保护开发协调的辩证思维;四是黄河生态安全的底线思维;五是绿色开放发展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2011年新修订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众多的湖泊"、"黄河的治理"、"长江的开发"三部分组成.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第一和第二长河,由于它们流域面积广、流程长、知识点多,在中国分区地理中很难完全论述,为了让学生对这两条著名河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节第二、第三两部分对它们进行专题性介绍.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教材版本本节内容选自商务星球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三、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加之多样化的人类活动,使河流湖泊表现出的特征和问题大不相同。因而,认识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体系来看,河流是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