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应秋的山水诗是对安康地域山水的诗意描写,也是诗人行踪游览景点的记录与感慨。其山水诗有传统山水诗歌的隐逸避世情怀,更有咏怀抒情、历史兴亡等人生思考,这是对山水诗的新变。  相似文献   

2.
刘应秋三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15-20,2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刘应秋的生平事迹加以考证:一是考证其家世。主要考察刘应秋与安康刘姓文学世家的关系;二是考证其履历。主要根据刘应秋的诗作及其序文,对有关其生平的史料加以梳理,整理出他的生平履历;三是考证其交游范围。主要选取与刘应秋过往甚密者加以分析,突出这些人物对其生平及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砚斋集校注》首次对明末清初安康地方文人刘应秋作品予以搜集、整理和校注。全书收录详备,校勘细致;考证精细,条分缕析;注释简明,多有创获。《一砚斋集校注》不仅为西北地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文献补充,而且为安康地域文学研究涂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钮绪纯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4):17-19,22
艺文志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集着特定历史时段、地域空间的艺文成果及活动资料,体现着一个地域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征。整理和研究史志·艺文志,对于探究地域文化的历史生态,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安康艺文志的编撰体例及文化价值进行探析,自然就是安康当代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5.
刘应秋的送别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之同情;与官场朋友告别或文人间的惜别则感激慷慨。在艺术技巧上,其诗歌结构灵活,意象典型。从刘应秋送别诗中,可见其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冯丰收  孙鸿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2):11-13,26
本文从《丙戌文存》透视安康地域文化研究,提出突出区域性、现代性、学术性是安康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胡曾的咏史诗歌往往重在其接受史的探讨,其通俗易懂与历史客观性最为人称道,对后世文学启蒙与小说创作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但除诗歌创作接受与传播角度之外,可以从其所处地域,受其影响形成的地域文化及性格,这一主观层面来研究胡曾咏史诗。  相似文献   

8.
胡曾的咏史诗歌往往重在其接受史的探讨,其通俗易懂与历史客观性最为人称道,对后世文学启蒙与小说创作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但除诗歌创作接受与传播角度之外,可以从其所处地域,受其影响形成的地域文化及性格,这一主观层面来研究胡曾咏史诗.  相似文献   

9.
安康北连关中、南接巴蜀、东望荆楚,地处三大文化板块的接壤地带.在发挥连通南北这一核心地缘功能的过程中,安康逐渐成为秦巴关陇区域内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安康地域文化也得以呈现出南北荟萃、色彩斑斓的气象.考察安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境遇播迁,大略而论,安康地域文化的基因图谱中主要包含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佛道文化等文化成分.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承载了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历程,积淀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承着不同地域的历史精神,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其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濡染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中长期  相似文献   

11.
取文化地理学的立场,从因作家流动而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之间互动的视角,把陆游有关汉中的诗歌作为观测点,不仅有助于拓展陆游研究的空间,同时还能够管窥两种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汉中作为汉家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和自在、随意、松散的习俗约束的地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游的社会行为和文学活动而影响了绍兴地域文化,这种影响既表现在组织方式(制度文化)层面上,也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具有显在性、社会性和冲突性的特点。绍兴地域文化的那种吃苦耐劳、顽强抗争的精神,主要是通过文化精英解读陆游诗歌来影响汉中地域文化的,具有滞后性、缓慢性、持续性的浸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大名诗歌包括隶籍大名的诗人及仕宦、游历于此的诗人的诗作,其中以仕宦、游历诗人为主.那些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诗人一方面繁荣了本地诗坛,有效地参与了宋型诗的建构;另一方面在诗歌中还有对地域文化的体认与表现,他们之间的诗歌唱和,尤其是异地寄赠传播了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地方文献是一个特定地区的"百科全书",全面记录了该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和重大活动,是本地区的历史见证。由于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培育爱乡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安康历史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育民"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并能有效培育安康旅游产业实现强势发展所必备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全清词顺康卷补编》补遗48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应秋系明末清初金州人氏,是明末清初安康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其文集《一砚斋集》一直以手稿形式流传。《一砚斋集》有48首词,是清初词的组成部分。整理出版这些词有利于全清词的编撰和研究,同时也是已编《全清词·顺康卷》补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经济浪潮和世俗世界观的冲击,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信阳诗歌的发展?关于信阳诗人方阵的形成,作者追溯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实精神三方面的原因,并从乡情意识、现实意识、人性意识中找到了信阳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安康学院学报》2010,(1):F0003-F0003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隶属于安康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经过6年的建设,已在陕南方言、民俗、民间文艺、地方文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论著10余部,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心办有内部交流期刊《安康文化》,并在《安康学院学报》开辟专栏,发布研究成果,每年整理出版安康年度《文存》。  相似文献   

17.
安康诗人周长园多年来辛勤耕耘,成果丰硕,其新近出版的朗诵诗集《朗诵安康》,展示了诗人多样的才华。周长园的朗诵诗关注现实,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介入、参与和担当精神,展示了安康诗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学价值。周长园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当下诗歌力图修复历史与现实亲密关系的努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隐逸为主,又不舍进取的文化心理,在其诗歌中打下明显而复杂的烙印。李白的"隐逸"与"进取"文化心理皆受唐代社会文化及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通观李白一生诗歌,其体现"隐逸"意趣的作品占了更大比重,隐逸意趣成其最重要的生命底色,而且呈现多种态势。在"进"与"退"之间的取舍两难,导向李白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经济浪潮和世俗世界观的冲击,为什么没有影响到信阳诗歌的发展?关于信阳诗人方阵的形成,作者追溯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实精神三方面的原因,并从乡情意识,现实意识,人性意识中找到了信阳诗歌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刘应秋《一砚斋集》所用典故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它们有的取材于经、史、子、集,有的直接取材于熟语成语,有的源于诗文名著,形成了独特的典故类群。分析《一砚斋集》典故取材的来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其用典技巧和用典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