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西汉郡级档案文书的重大发现──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一批简牍刘洪石为纪念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召开,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特种邮票《中国古代档案珍藏》一套,计4枚。分别为“商代龟甲”、“汉代木牍”、“明代铁券”、“清代国书”。其中“汉代木牍”就是选择出土于江...  相似文献   

2.
端方旧藏王江妃木牍是近代以来发现的第一枚衣物疏木牍,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木牍正面文字漫漶不清,考释简略,又非考古发掘出土,所以该衣物疏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此木牍对认识衣物疏、买地券、镇墓文性质及体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从释文顺序、文字校释、名物考证、牍文性质等方面加以探讨,以便学界更好地利用该衣物疏。  相似文献   

3.
从整治与保存文字载体的技术看,商代甲骨的制作与保存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例如在周原出土了一片编号为H11:1的卜甲,面积仅为1.5厘米×1.8厘米,小如指甲;上面刻写的文字竟然有30多个,细小如粟,笔细如发,其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商代是否已经出现竹简木牍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与新的考古发现来证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的一批汉简,简文有《孙子兵法》残简。简文发表以后,一些学者对这批木简作过研究。李零先生曾在《考古》1983年第六期上发表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一文,就《孙子》残简发表了极有见地的看法。李学勤先生在《〈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文中也就《孙子》残简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篇题木牍,提出了非常精到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他认为"竹简本的《孙子》不限于今传本的那十  相似文献   

5.
出土简帛所见专门用于记录文献篇题的木牍主要有三处。其中,尹湾所出的1块篇题木牍记录了7种典籍的书名,可视为群书目录的雏形。银雀山所出的5块和阜阳所出的3块篇题木牍都是一书篇章目录。综合考察可知,《七略》之前的所谓"目录"主要是一书目录,相应的文献学问题主要是一书内部篇章结构及其关系,而不是群书目录所反映的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并且,一书目录只有"目"而没有"录",具有十分明确的检索取向。表6。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6.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日牍,书于竹版日简。”《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竹质简牍材料,史籍多载;以木制简,北方地区较普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实物看,  相似文献   

7.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4日,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了已埋藏2200多年的秦王朝简牍3万余枚,包括木简、木牍、竹简等,这是一套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档案实录。这次秦简的出土是继兵马俑以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目前国内所出秦简的总和,其内容之丰富,也超过了许多有关秦代记述的正史典章。里耶秦简的发现,蕴涵着巨大的学术价值,有望成为我国21世纪的最大发现。  相似文献   

9.
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指竹片 ,称竹简 ,牍指木片 ,称木牍、木札、木简 ,两者又可通称为简。我国在纸张发明和普遍使用以前 ,简牍曾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档案最早约产生于先秦 ,直至东晋末年才基本绝迹。20世纪以来 ,我国各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简牍档案。这些丰富的以竹木为载体的古代档案历经两千多年仍能保存下来 ,不仅为世界所罕见 ,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简牍档案的产生以中国为最早 ,但却不是我国所独有的 ,在国外也有发现和记载。例如 ,19世纪末叶 ,学者们在巴拉望岛和民都洛岛上 ,找到一些刻…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有了书。那时制作书籍的材料是竹简、缣帛和木牍。简牍太重,缣帛太贵。而且,载有文字的竹简、缣帛和木牍,虽可以说是书,但还不能说是出版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发明纸张以前,史书、文书之类最早都是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简牍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简牍的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保存了古代珍贵的书法墨迹.  相似文献   

13.
简牍是对简和牍的统称,简是指细竹条,又被称为札,牍则是宽木板,和甲骨文一样都是我国古代记载文字的载体。随着大量简牍档案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出汉代简牍档案管理和保护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三年冬,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极为罕见的古代帛书。据记载,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因此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西汉以前,我国的书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即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写在木版上的称木牍,这些东西比较重,携带阅读都不方便。传说秦始皇一天阅看下面送的奏章报告都在百斤以上,听起来也有些吓人。把书抄写在丝绸上阅读携带都方便。但是当时丝绸贵重,因此只有贵族家庭才能使用,一般群众读书尚以竹、木简为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一共有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少有的事。据说西晋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在河南汲县的古墓中曾出土了《竹书纪年》和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图书的外部特征——装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最早的图书简牍中,除了木牍是散页以外,竹简都是将若干竹简编连在一起,由于竹简窄细,竹简多的——也就是字数多的图 书再卷在一起,如同卷竹帘一样.  相似文献   

16.
<宋王长史转念功德碑>,收入<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一书.据是书介绍,碑石长108厘米、宽46厘米.碑文14行,满行40字.正书.1987年四川省荣县富东乡王序村出土,现藏荣县文物管理所.为对比论述方便,兹将原书所录碑文转抄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从青海上孙家寨出土的西汉晚期军事律令文书木牍,可以推知西汉张良、韩信《兵法》和杨仆《兵录》在内容性质上都是军事律令的结集。作为结集而成的"一本书",《兵法》和《兵录》都附有目录,但它们并不是"目录著作"。其所附目录都是勒编成册的一书篇名目录(contents),而不是"莫之或先"的群书目录(bibliography),也不是"最早的兵书专科目录"。此外,《兵录》之"录"意为"依次记载",并不是"名图书目录为录"之所始。  相似文献   

18.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当时的版牍多用于表示户籍和名籍。从形制而言,牍与册、牒、椠均有所不同:牍多用木质,一尺见方,而册(策)多用竹简,狭长,中间有编连的丝绳;牍与牒虽多用木质,但牍较之牒为厚,牒则为小木札,所谓厚者为牍,薄者为牒;椠与牍相类,但粗者为椠,精者为牍。由  相似文献   

19.
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阳双古堆汉墓木牍章题虽然有些与今本<家语>可以对应,但实际上它们与<说苑>更为接近,而<家语>则存在不少重组、改动痕迹.<家语>由于在材料来源上与<说苑>等书接近,故其中孔子言论往往出于依托,并非尽是实录,今本<家语>确是经孔安国整理才成书,并非王肃向壁虚造.<汉志>二十七卷本系民间所传,与经孔安国整理定型的今本<家语>属不同版本.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家语>在篇章形态上应该与今本<家语>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以竹筒木牍为书写材料的千百年间,我国人民不断摸索总结,既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要求的编联、书写道路,又对后世书籍的剪切、排版、印刷、装订以及文章体裁、行文规则等等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是我们今天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的同仁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知识之一。“杀青”或以为用火炙干简牍,或以为文章书籍写定收笔不再改易。秦汉简牍实物所载文字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古文。木牍书写前似曾用一种特殊液体涂抹,用以防潮、易于受墨而不致晕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