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李肇乃赵郡李氏,然非李华之子,亦非李骘之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李肇世系讹。李肇贞元任职补阙、参军、著作佐郎,此可补充和修正前人对李肇生平的考证。《唐国史补》所记史料上起开元,下止咸通,非前人所谓上限开元,下限长庆,此实纠学术界千年一误。李肇卒年,史料出现明显抵牾。  相似文献   

2.
《国史补》为唐人李肇修撰。最早对李肇生平进行考证的是《四库提要》,事见其书卷七九李肇《翰林志》条,但极为疏略。对李肇生平详加考证的是岑仲勉先生,他在《跋〈唐摭言〉》一文中有“李肇著《国史补》之前代”专条(见《史语所集刊》第九本),兹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何婷 《文教资料》2013,(31):46-48
李肇的《国史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研究史料。《国史补》在体例上符合笔记的特点,内容上去除了鬼神梦幻、男女猥亵的内容,是纯粹记录朝野轶事及社会风化的笔记小说。由于《国史补》可信度很高,所以被历代学者和著述引用,其创作模式更成为后世笔记小说的典范。这些方面标志着《国史补》确立了纯粹笔记小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荣 《文教资料》2012,(32):35-37
笔记小说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批重在补史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李肇的《国史补》即是代表,本文根据周勋初先生在《唐代小说叙录》中对《国史补》的评价进行分析,以探求唐代这类笔记小说与史传文学的关系,得出《国史补》为代表的琐闻轶事类小说是向史传文学的回归,但却限制了笔记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肇《唐国史补》中"大历之风尚浮"一语是对中唐大历时期诗文风尚的概说,因下语精简而颇令人费解。在此拟借助《中兴间气集》一书考察当时的诗文风尚,然后将其与大历士风一层相挽和对照,对"尚浮"一说作解。  相似文献   

6.
在唐代的诗人著作中写安史之乱、写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尤以自居易的《长恨歌》影响最大。唱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诗句。从此,李、杨爱情故事在文学创作中,比之以前的《明皇什录》、《安录山事迹》、《开元天宝遗事》、《酉阳什俎》、《国史补》等的记载,形象生动,情节集中,主题更为突出了。它已成为文学家们(小说  相似文献   

7.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8.
虽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对陇西李氏丹阳房有载,但颇为简略,亦有错讹.《李浚墓志》的出土,不仅弥补了正史对这一家族记载的不足,而且可以借此探明李靖卫国公爵位的承袭情况及其后嗣的相关事迹.根据对《李浚墓志》的解读,可知志主七世祖的本名应该为李欢而非李权,李欢杜县公的爵位为唐初所追封而非北魏所封;其六世祖李崇义本名应该是李让,字崇义,北周时封为永康县公而非永康郡公;志主五世祖李诠在隋朝被授予过定襄道总管之职,在唐初被封过临汾公;其高祖李靖的卫国公爵位自李德謇(李靖长子)后,便由李靖次子李德奖及其后嗣承袭;志文亦对志主生平事迹有详瞻之介绍,可补史书记载之阙.  相似文献   

9.
中唐李肇《国史补》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崔颢曾因为《王家少妇》一诗,遭到当时文坛名宿李邕的怒斥。本文分析此诗的内容,结合当时进士行卷的风气,以及考索李、崔二人生平相关事迹,认为崔颢以《王家少妇》干谒李邕,诗作以夫妇关系设喻,由于二人,年辈、名望、身份地位均颇为悬殊、崔诗比拟不当、故通李邕怒斥“无礼”。  相似文献   

10.
《葛藤语笺》是一部重要的禅语辞书,其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从校讹、补充、疏释三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对《葛藤语笺》一书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中的奴婢廪食粟出入簿及河堤简,其整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脱字处当补未补,亦有错补。简文解释也有不当处。对这些脱字考补,错补的纠讹,释文不当处补释,不仅十分必要,对于其深入的研究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秋千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汉武帝的后庭绳戏。宋朝张有《复古编》说:“词人高无际作楸千赋》。汉武帝后庭绳戏,本云千秋,祝寿司也。语讹转为秋千,后人讹为秋千。”  相似文献   

13.
《旧唐书》二百卷,据史料记载为后晋刘昫、张昭远(后名张昭)等撰。后晋开运二年(925年)六月,修成奏上。唐亡以后,典藉散逸。因此,《旧唐书》是在唐末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在过去国史的基础上缀补编成的。宋人王溥《五代会要》云:“晋天福六年二月敕:‘有唐远自高祖,下暨明宗,记传未分,书志或阙,今耳目相接,尚可询求,若岁月寝深,何由寻访?宜令户部侍郎张昭、起居郎贾纬、秘书少监赵熙、吏部郎中郑受益、左司员外郎李为先等修撰唐史,仍令宰相赵莹监修’。其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奉敕同撰唐史起居郎贾纬丁忧,请以刑部郎吕琦、侍御史尹掘同修’。从之。寻改吕琦为户部侍郎,尹掘为户部员外郎,令与张昭等修唐史。其年四月,监修国史赵莹奏:‘自李朝丧乱,迨五十年,四海沸腾,两都沦  相似文献   

14.
从字形讹变、词语生成的角度,论证了《晋书》所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墙岸"当系"墙宇"之讹。同时,根据古汉语词义发展的特点与词语构成的方式,阐述了"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和构词理据。还结合"墙岸"出现的语境,发现"墙岸"一词义项有三个;《汉语大词典》中,"墙岸"释义不全,应据此补订。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9,(4):93-96
清代学者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中收集了毕沅、王启原、叶德炯、苏舆、皮锡瑞、王先慎等人的校语,其中"苏舆曰"校语有342条。这些校语有苏舆直接在《释名疏证补》词条后面加注的,也有在毕沅等人的校语后面加以补充的,这些校语涉及音韵、文字和词汇等内容。对"苏舆曰"校语进行全面探析,挖掘其在文字校勘等方面的价值,有助于读者对《释名》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朝《国史》的编纂活动始于康熙朝。由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康熙、雍正时期《国史》编纂活动成效并不大,乾隆朝国史编纂活动是康熙、雍正以来国史编纂活动的继续,它使自康熙中后期开始的清朝国史编纂活动得以基本完成,为后世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用满汉两种文字编纂、编译完成的国史,堪称中国官修史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清代民族文字文献编纂活动发展繁荣的具体体现。这些以满、汉文编纂编译的卷帙浩繁的国史本纪、列传、表,均完好地保留到现在,使清朝国史有了多种文本,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版本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正>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为表达对先儒的崇敬,"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又据清人袁枚《随园随笔》载:"(金代)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孔庙前置下马碑。"此后,在学校和孔庙前,多立下马碑(亦称下马牌),其文字多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驻轿下马"之类。"文化大革命"之后,这些物件在内地几乎绝迹。最近到海南省去旅游,竟有幸于三亚市崖州古城的旧学宫前和文昌市的  相似文献   

18.
杨华 《文教资料》2013,(33):81-83
《华阳国志译注》“原文”部分主要依据任乃强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但在移录过程中存在不少失误,包括文字的讹、脱、衍、倒、移.以及增删符号的误录、误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苏轼有词《满庭芳》(归去来兮),今注本皆列元丰七年甲子作,又,曲阳县北岳庙内有石碑刻《满庭芳》,末题"元祐六年十月二日,眉山苏轼书"。今考相关史籍知:该词作于元丰七年四月,即东坡自黄州移汝阴时,其后于元祐八年十月知定州,刻于曲阳石碑。故石碑上"元祐六年"当作"元祐八年"。何以有误,蓋因风化脱落,后人讹补所致。  相似文献   

20.
孟子之字 ,在汉代文献均说未闻。自汉魏《孔丛子》起 ,孟子之字讹说纷起 ,或曰子舆 ,或曰子车 ,或曰子居 ,或曰子。六朝、唐宋以降 ,以致现代教科书、词典、著述等 ,多载讹说 ,今有必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