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内涵、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分析目前国内外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举措,可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编写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体育教材;建立高素质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课教学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在制定各个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目标之间联系与制约、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准确合理地排列目标管理的优先顺序,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管理环节,建立一个衡量成效的评价体系,重视对目标成效的分析,注重目标管理的一致性等。其目的在于寻求高校体育管理的新途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效率,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阐明了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原由:提出高校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要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全面而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树立全面有人的体育教学观念,主动体育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三维综合评价的体育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应新世纪人才要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观念;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锻炼领域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宁颂东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416-417,419
新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然而,就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而言,许多高校依然停留在“增强体质、培养‘三基’”的基础上。观念的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是我们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目标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与引导使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为其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做好准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高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供辅助作用。为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工作的价值,高校制定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措施,推进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论过高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针对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五条对策:1.切实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育体与育心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3.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4.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5.延长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新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实施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评价是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制定是否合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得当,学习效果是否良好,都需要体育教学评价过程才能得到判定.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在普通高校体育指导纲要实施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与构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大纲是教学目标的集中表现,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文件。是体育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因而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匹配程度与教学的适应性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上海市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在结构与内容上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体育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和评判标准不相一致。为此,本文拟对上海市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构成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体育目标如何落实。这关涉到体育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借着课程,知识得以传授,价值得以阐释。本文在对流行的体育课程“目标模式”的分析中,指出了体育目标量化的思想背景,提出建立人本中心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安徽省10所高校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在内容匹配、构成结构、体育课类型、课程性质、目标、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查阅部分国外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与实施状况与之作比较,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为安徽省高校实施统一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体系作出理论上的分析,以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呆板,体育教学计划及评价舍本逐末等方面阐述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滞后,进而提出了体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评价的改革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的本质与主要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大学体育课程的创新,从而明确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互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正确的体育理论可能有益于体育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体育理论必然有损于体育实践的发展。但正确的体育理论对实践作用也绝不是直接的、具体的、对应的关系,而是多层次的。体育实践工作者对体育理论的掌握不应是技术性的、道德上的,而应是精神上的融合和价值上的统一。只有这样,实践主体才能自觉地对自己隐蔽在行为中的理念与价值进行挖掘与批判,在与理论对话的基础上形成视野融合,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体育理论才能变成实践者自觉的行动。要提升体育教学的理论品质,提高理论对实践的导向作用,就有必要对体育教学理论的进一步认识、指导实践的功能及制约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发挥其功能的主要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揭示不同体育教学理论在对极其丰富、复杂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以便进一步促使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对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得出4个结论:(1)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德、智、身、心全面协调发展;(2)要为全体学生服务;(3)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实质就是围绕着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品位的提高而进行管理。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体系,可以实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管理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原则应该是目标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活力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体育课程改革应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践行大体育课程观,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实用型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的目标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关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目标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讨论结果是提出了笼统的“多功能论”.因此又引发了新的讨论。关于这个讨论,有从新的视角进行阐述和整理的必要。作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王洪  肖维华 《体育科研》2006,27(4):88-90
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分析各阶段体育教材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按体育教材编写原则,提出了解决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难以适应这一趋势,是造成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当务之急,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依据,改革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是实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