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Talmy认知语义理论,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借助真实语料,聚焦考察现代汉英动词"飞"和"fly"的语义结构及句法模式的异同。究发现:"飞"和"fly"在作动词的概念语义均由[+运动]、[+空中]、[+翅膀]、[+控制]、[+施事性]和[+方式]构成,这决定了它们句法相同性;但两者存在句法差异和句法结构频率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句子序列中 ,处所成分跟中心动词之间具有动态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确定汉语句子具有三大层级 (基础层级、扩展层级和派生层级 )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移位”理论 ,考察处所成分由状位移向动词后宾位的各种情况 ,讨论促使或阻碍后移位发生的诱发因素和限制条件 ,移位后处所成分的层级分布、语义变化强度以及它作为动词论元的句法和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保定方言“揍”的语义以及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分析,讨论其进入“X了”结构的动因。研究发现,“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路径,主要与注意力视窗的开启与变化有关。“揍”的语义经历了“打(人)”义—“做”义—“打碎”义—“把事情办砸了”(结果义凸显)—不如意语义特征。相对应的句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用作动词,后跟指人宾语—用作动词,后跟指人、物宾语—用作动词,语义成分含有结果义—用作补语成分,凸显结果义—脱离述补结构,能产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方面解释汉语中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加后缀“化”构成动词这种语法现象。第一,对“N/A 化”进行句法分析,指出“N/A 化”具有动词的句法特征,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二,对“N/A 化”作进一步的语义解释,并指出后缀“化”可以激活“N/A”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最后简单总结“N/A 化”动词数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动词“有”的用法灵活多变 ,以“有”为结构中心的句子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方面都呈现出繁复的特点。以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 ,研究《诗经》中“有”的配价类型 ,同时参用格语法理论 ,在对配项进行语义角色分析的基础上 ,可归结出《诗经》各类“有”字句的语义表达式有 7种 ,这 7种语义表达式对《诗经》动词“有”的句法和语义功能的理解得以理性化和概念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泰语显性使动句使用频率高,但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泰语显性使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不局限于某一种句式,对应情况较复杂,分布在"把"字句、兼语句等多种句法结构形式中。汉泰语显性使动句的语义结构都包括使动词、施事、受事、谓词四个部分,且施事是否出于主观故意造成使动结果受到句法形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8.
双音节动词“开怀”是由动词“开”和名词“怀”从动宾短语演变而来。三国时期,二者首次共现;六朝时期,首次作为短语存在;北宋时期,首次作为词而存在;元明清时期,是成词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开怀”在历史上共产生“推诚以待”“无所拘束”和“初次生育”三个词义,只有“无所拘束”义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句法功能自产生之初到现代汉语中不断发展。在“开怀”的词汇化过程中,语义基础、隐喻投射和组块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纷繁复杂 ,语义之间的关系亦多种多样。有的为动宾关系 ,有的为动状关系 ,有的含比较意义 ,有的意义表原因 ,有的表达方式。从语义的角度来认知短语动词是一种科学的新理念、新方法。由away组成的短语动词含“continuously”(不断地 /连续地 )之义时 ,所含意义为动状关系 ,常用的短语动词有 33个。  相似文献   

10.
短语动词是英语语言实践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词语组合。它既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语法单位。其语义繁多,句法功能和结构复杂,记忆、归纳较困难。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应从结构、句法、语义等方面对短语动词进行深刻地分析和确切地论述。  相似文献   

11.
他动词句具有多义性,本文对其各种语义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归纳,同时还利用语义扩展模式对他动词句特别是非典型他动词句的各种语义扩展机制进行了分析,他动词句的语义具有多样性,不仅在于动词的语义多样性,与句中修饰成分等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动词是语言学中的“特殊”现象,学界不乏中动词的研究,被动乎?转喻乎?至今对中动词仍无明确定位。有的语言学家认为中动词与“被动”语态相联系,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也有的学者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及其转喻理论对中动结构予以全新解释。对中动词的定位究竟应从结构(形式)视角,还是语义视角呢,本文试图对中动词现象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中动词词汇化假说和同形词假设,以期对中动词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入的动词为考查范围,确定出254个使动义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原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使动义动词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微山方言有一种特殊的"动词 着"结构,它有着特殊的语义和语法功能."动词 着"和普通话的"动词 伤"表达的语义大致相同,表示动作的结果是使人处于某种消极状态;它相当于动补结构,是个动词性短语类型,具有动词性短语的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英语短语动词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句法、语义和认知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和语料库研究阶段,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对国内外英语短语动词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对其中的观点展开了评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名词能够与动词组合构成N+V状中短语,其性质是动词性的,在句中能作谓语、定语、主语和宾语。N+V状中短语在作谓语时,其中的名词性状语N从语义指向上看,有时指向谓语动词V,有时指向结构中的其他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从意义到形式的方式,从话语中鉴别中古汉语“完成”语义的各种表达方式。从动词论元投射的角度看,“完成”语义的表达方式有:1.词汇层面,谓词中的显性范畴和隐性范畴。2.小句层面:(a)副词性成分,如时间副词“曾”、“尝”、“既”、“已”;(b)数量成分,包括名量成分和动量成分;(c)被动式;(d)处置式;(e)连动式。它们有层次地构成了表达“完成”语义的各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绝了”最初是由动词“绝”与动态助词“了”组成的动词短语。随着“绝了”前面的成分由名词扩展为动词,再由动词扩展为形容词,加上语境的类推扩展和重新分析作用,“绝了”不断固化和主观化,最后通过句法外置,演变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绝了”具有特征鲜明的篇章衔接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现代汉语的对话口语中得到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三词动词是一种动词统一体,主要包括动-副-介,动-名-介,动…介-名,动-介-名,动-代-介,be-形-介,be-过分-介等类型.三词动词在句中通常用作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  相似文献   

20.
语法界普遍认为,能带程度补语的只限于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本文认为,除上述两类外,一般动作动词也能带程度补语。如果一般动词的补语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补语为结果补语。补语由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充当时,则有两种可能:如果补语前用结构助词“得”,是程度补语;否则,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主语宾语的,程度补语的语义是指向中心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