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3.
赵玫瑰 《考试周刊》2012,(48):18-18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完全有权力对它做出适当的"剪裁",创造性地使用它。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5.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文本,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而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材文本是“教”和“学”的脚手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依据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去选择适切的教学手段,运用动态的教学手段去导教促学,实现与静态教材文本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绎灵动课堂,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7.
蒋晓燕 《考试周刊》2011,(55):54-55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认识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比教教材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立足文本,  相似文献   

8.
如"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一般,"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教者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空白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文本,  相似文献   

9.
袁付坤 《贵州教育》2011,(19):44-44
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家宁鸿彬也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材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作为艺术类的一个学科,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我们从事的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知识,还应适时渗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教育,增强学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教材研制自有其学科本体的规律,而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无疑是最接近规律的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设科一百余年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格局一直是文选模式,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自本世纪初(20世纪)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运用文选型教材,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文本解读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它类似于我们平时的备课,但又不同于备课,侧重于对课本的分析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多教学构想。本文是我们尝试以《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依据"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文本解读观,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得到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2.
陈学兵 《现代语文》2009,(11):115-117
课程改革以来,在"大语文观""用教材教"等新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拓展"应运而生,并广泛流行。"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观念逐渐成为教师们新的教学理念,"文本拓展"成了新课改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它使语文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专家编写供教师使用的内容文本。教材的使用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合理把握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流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处理教材让孩子恋上科学呢?  相似文献   

14.
李新喜 《小学生》2010,(11):34-34
人教版的教材和苏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备课要深入研究1.1深入钻研文本,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认识。因此,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是语文课程创生之源。一、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教材是范文,是前人的思想,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因此,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  相似文献   

16.
金秀叶 《贵州教育》2010,(12):29-31
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其文本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与深度的挖掘与组织影响着教学的成败。新课改的深入让我们认识到数学教师应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潘大卓 《教师》2011,(22):27-27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认为教师也应该这样: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教,教则须疑。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而新课程倡导的则是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师可以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新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部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物理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繁荣态势,这给教师分析研究教材既提供了方便又拓展了空间。然而,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研究教材的意识不够强烈,普遍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教材、用教材,至于教材编制和研究那是专家的事。"因此对教材往往关注得不够,对教材的研究也就不怎么自觉和系统了。"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样的关键在于教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教材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研究教材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那么,如何研究教材?研究教材有哪些方法和策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做一些简要的梳理,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0.
就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而言,主要由两大要素构成:一是"教什么",即选择什么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选择什么方法或手段实施教学。"教什么"本来应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课程层面,即文本或其他教学内容的筛选,就是从林林总总的文本或其他内容中筛选若干个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典范性教学材料;第二个是教材层面,即对已经选定的文本或材料所包含的众多内部要素进行再度选择,确定哪些要素该教,哪些要素不该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