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多角度的阅读分析,得出鲁迅本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糟粕的否定,折射出鲁迅对"吃人"恶习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的解剖和反省的思想认识,更由鲁迅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深思熟虑的艺术形象"狂人"的写作,揭示了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篇小说的出现,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给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良好的开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块牢固的基石.《狂人日记》以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恶,成为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书,它是向封建主义投掷的一颗猛烈的炸弹,它里面洋溢着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它发出的封建主义吃人的呼声震撼人心,它的出现,有力地配合了以反封建主义文化为主要任务的五四文化革命运动,作品的主人公狂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因为狂人这一形象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同,它的内涵非常复杂,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采用的不是一般的塑造人物的方法.读过《狂人日记》的人,对狂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狂人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他的病狂是假装的,它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中的三个疯人形象是真的疯人,他们绝不是清醒的正常人,也不是假扮或别人栽赖的疯人,这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但我们不应当把鲁迅小说中的"疯人族"恣意地扩大,这并不符合鲁迅小说的实际。此外,鲁迅研究界存在对鲁迅小说主题与人物的无端拨高、美化乃至神化的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4.
张蓓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12):141-142,148
从《论语》中的楚狂接舆到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癫从来就是被社会所驱逐的"他者"。新时期出现了一批为此类"他者"立传的小说,"他者"形象往往在鲜活生动的疯癫故事中自行解构。在存在论的视阈中,人的当下存在状况深深根基于往昔的生存历程,也不是兀自独立于他人之外的独在,而是一种与他人不可分离的共在。新时期小说中的疯癫形象从其形成,到"他者"身份的解构,都展示了一种被遮蔽的真实存在状态;疯癫从来不是社会的"他者",而是更深刻更持久地浸润在社会之中的共同存在者。  相似文献   

5.
在《狂人日记》的研究中,对作品主人公狂人的形象,长期以来认为狂人并没有真正的发狂,而是一个英勇的反封建战士,“狂人”的称号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他的诬蔑。 我认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构成小说作品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比较确切地了解狂人  相似文献   

6.
1918年5月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首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矗立起中国近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五年间,创作了收集在《呐喊》、《彷徨》里的小说.他那些史诗式的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及“五四”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他那些作品所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他那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光辉.“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开始了新文学创作.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小说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这一针见血的揭露,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篇“意在暴露家族制和礼教的弊端”的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贺亮明 《职大学报》2006,14(3):59-60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9.
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①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②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他们遭受了叫喊于生人之中,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他惨遭压迫,面临绝境,不但抑郁而痛苦,而且总在焦灼中思索、期待和追求着,以致于被迫而疯狂,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思想情绪的艺术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生来是为读者的阅读而作,这个特点决定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召唤性。文学作品更需要强大的召唤力量与读者进行交流,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以其巨大的艺术张力对读者形成了强烈的召唤:作者从狂人原形——形象探究、叙事视点——结构探寻、社会场景——环境探讨等不同层面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 早在一九二三年十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极其仰慕,并推崇地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给他的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的众多故事里不乏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因此《聊斋志异》也被称为"孤愤之书"。同时作品也从考生的角度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作了全盘展现,凸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既痴迷又怨愤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体验。本文旨在通过作品分析梳理出众多考生的角色特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翻译的《死魂灵》,是果戈里的代表作。这部巨著以其卓越的现实主义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它既定的位置。研究它在形象塑造、艺术技巧等方面的现实主义成就,对我们的文艺创作肯定是有益的。一果戈里《死魂灵》中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首先在于它深刻地解剖和分析了当时封建农奴制度社会里“生活的主人”,从而刻划了地主阶级中不同的典型人物,描写了这些人物生动、独特的艺术个性,反映了沙俄社会现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15.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17.
小人物能反映出大社会,静虚是个小人物,人们对她比较陌生,但她是尼姑的代表,是宗教僧侣的典型。本文通过对静虚与王熙凤狼狈为奸,棒打鸳鸯,致死人命的剖析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揭露了封建时代宗教僧侣的虚伪与狡诈。  相似文献   

18.
《华尔街狂人日记》是美国金融领域的畅销书。本文旨在对已经出版的译文进行解析,研究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在翻译《华尔街狂人日记》的实践中是如何具体运用的,探究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英国学者柯勒律治说过:“莎士比亚的人物,象实际生活中的人一样,常常被人误解,几乎是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长期以来,不少人都把夏洛克作为吝啬鬼的一个典型,说他是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将其与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老葛朗台(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泼留希金(果戈里《死魂灵》)相提并论。对此,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狂人日记》便是开山之作。从国外回来的鲁迅写了一篇纯粹的意识流小说。他用以反传统见长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样式来举起反封建的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