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超 《广东教育》2010,(4):60-60
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下的“钱学森之问”却振聋发聩,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2.
钱夙伟 《云南教育》2010,(24):24-2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界泰斗钱学森虽已离世,但他留下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无解。在人文艺术领域,同样弥漫着中国式的“大师焦虑症”。很多人在问: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伟大复兴的时代里,能够与前辈比肩而立的新一代大师却千呼万唤出不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大师在逝世前。发出的最有力的一问。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30日早晨,98岁的钱伟长带着"一肚皮的问题"离开了我们。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钱老曾意味深长地说:"好学生就是有一肚皮问题的学生。"钱学森大师走的时候,向国人发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振聋发聩的世纪之问,而如今,钱伟长眼里的好学生标准则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最好解答。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倍感惭愧而不禁深思。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12日,题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集体采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等出席并回答了相关问题。有记者问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这一话题自大师陨落后的讨论一直被媒体高度关注着,这一有关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否在两会之后得到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发展做一些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据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先生介绍,钱老先生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那是帅才,是全世界可以为之竖起大拇指的人。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思维是一门科学。钱老说:"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就可能有朝一日我们懂得创造的规律,能教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认识、领会和研究思维科学,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马玲娥 《成才之路》2012,(2):10-I000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启示我们: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难以造就出杰出人才的。思维是一门科学。钱老说:"如果我们发展思维科学,那就可能有朝一日我们懂得创造的规律,能教学生搞思想上的飞跃。"认识、领会和研究思维科学,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反映出建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存在问题。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讨论杰出人才的教育问题,最后尝试对"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随后,就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该如何解答我们这里姑且不论,民国时期出了一批"后无来者"的大师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包括许多国学大师,比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大师钱学森一再发问,并且是在临终前再次提出。这一“世纪之问”刺痛了国人,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是啊,中国,人口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冒”不出杰出人才呢?  相似文献   

15.
何云峰 《上海教育》2014,(33):82-82
真正的诺奖,要靠全体科研工作者无私地奉献、默默地耕耘,执著地、长期地追求真理。只有真正地作出影响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才有可能获奖。 而今各种"人才""计划"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这么多重点培养,我们出了几个大师呢?好像人们能够感知到的现实跟计划中的理想目标相距甚远。人们感知到的现实很残酷:这些所谓"人才""计划"什么的,留给咱们的依然是"钱学森之问"。如果诺奖能够计划出来的话,那全世界都去举国家实力搞计划了。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17.
尚全荣 《小读者》2012,(5):20-20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容人呢?"年轻人问。"因为有的人心太小,小到只能容下自己。"大师答。"为什么有的人常常迷失于自己的心灵呢?"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惊世之问,号称"钱学森之问"。因为钱学森的重大影响,"钱学森之问"成为世纪之问,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后来,钱老又痛心疾首地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相似文献   

19.
覃胤红 《广西教育》2011,(13):62-62
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被提出,这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即刻受到了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全面反思其自身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之时,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应该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阅读"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反思我们国家的科研方式,科研人才的培养,以及我们的科研精神。在"钱学森之问"中,钱学森不时的提及欧美的一些可能方式,其中创新是最重要的。本文从科学精神的四个特征分析了我们的不足,提出应借鉴欧美的先进科研精神,并阐述了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