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教育即游戏     
教育本质具有生成性、发展性、多样性。游戏是教育的本质之一,游戏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在异化劳动下,游戏与劳动相分离。人为了摆脱异化劳动,需要游戏。但娱乐类游戏只能使人性暂时恢复,只有本真劳动才能使人性根本恢复。本真劳动就是游戏,它实现了游戏与劳动的统一。本真的教育也是游戏,是教育工作者的本真存在方式。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视教育如游戏,在教育中追求、展现与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2.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生活中到处充满着爱和美,爱和美是生活的颜色。作为教师,我的时间都去哪了?我在追寻着,耕耘着。什么是耕耘者的收获?倚锄仰望,到处是青青一片!在我校本真课堂、本真活动、本真师苑的指导下,我的课堂也在尽力追求本和真的理念。追求本真,引领学生善良、率真;追求本真,碰撞质朴人性;追求本真,就是科学价值观的共鸣。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为首,五育并举,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笔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8.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的杰出作品。它不仅有传奇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朴实的风格,更有光彩照人的形象——木兰,以及她身上闪烁的真挚淳朴的感情和善良、勇敢、淳朴的优秀品格,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凝聚了美好人性的精华,并成为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与德育密切相关的,生活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它同时又具有条件性。生活德育研究中存在着生活扩大化、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忽视其他基础等误区。因此科学定位生活德育中的“生活”,回归“生活”的本真是落实生活德育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要回归人文的本义,让作者回归人性本真,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语文教师要认清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把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灵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次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滁州学院学报》2004,6(4):49-50,59
“次道德”肯定了人性的本真态;有助于发挥“次道德”行为者的自律作用;有助于实现道德正义;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使社会公众受益等。允许、引导直至鼓励违背道德或犯法犯罪的人发扬“次道德”精神,是必要的,但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我们面向全体人群提倡的还应当是社会的主流道德。  相似文献   

13.
回归是陶诗创作的重要主题.向本真、淳朴、自然的人性回归,是陶诗回归主题的本质内涵.陶诗从多方面表现了对人性回归问题的思考,其中渗透了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的探讨和体验.  相似文献   

14.
从众人熟悉晋惠帝到现当代作品中的"二少爷"、"引生"、"丙崽"、"宝坠"等形象,越来越多的作者倾向于写傻子,并在文坛上谋得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与众不同的视角,之所以被众人所接收和喜爱,是因为傻子文学中蕴含的对人类本真和人性的探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产生了共鸣,傻子本真性格与行为把人们带回了纯洁的人性思考,而这些在当下是极其缺乏的。  相似文献   

15.
徐初苗 《河北教育》2011,(10):17-17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航。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能动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不成熟的阅读者,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当学生的阅读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审时度势,主动介入,提纲挈领,使学生在文字徜徉中丰盈语言素养,觉醒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17.
于卫平 《现代语文》2007,(12):81-82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探讨了一个严肃的永恒主题——人性善恶。他抛开外在的因素,直指人类内心的本真;他以天真的孩童为主人公,表现赤裸裸无遮掩的人性本质。他认为,人性中的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恶不见,任其发展。作家的使命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到抑制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舒莉萍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76-79,93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人的原始性、蒙昧性和真与美的人性分析,反映沈从文先生对生命本真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美育的边缘化使科技与理性构筑的物质大厦把人类囚禁在自己建造的牢笼之中,人异化成了缺少情感体验的单向度的物质存在。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径通过体验为人注入情感的丰富性,让人在真爱与敬畏基础上富于同情,从而实现人类固有本真人性的复归。以美育开启当下人性的复归之路,对人类本身以及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阎真的<沧浪之水>是一部颇具批判意蕴的作品.作品从人性的视角深刻揭示了池大为们在生存的本真追求、利己的欲望追求、权力的无止追求中走向精神沉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以此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