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论立功的成立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功是1997年修订刑法新规定的一种量刑制度,对其研究相对薄弱。正确认识立功的成立条件,是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立功,从而对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准确量刑的前提。关于立功成立条件,各家观点不一,主要有二要件说、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对立功条件的分析归纳要源于法律的规定,忠于法律的规定;作为一种量刑制度它必然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对立功成立条件的重构要以便于司法操作为宗旨。据此,重构后的立功之成立条件应包括前提条件、时间条件、行为条件与有效性条件四个方面。前提条件是犯罪分子实施了犯罪行为;时间跨度界定为“从犯罪成立之后至判决、裁定生效前”的时间段;行为条件是犯罪分子实施了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有效性是立功是否成立的关键性条件。没有必要将主观方面单列为立功的成立条件。重大立功与立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重构后的立功成立的四个条件之原理对重大立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2.
单位犯罪,是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同样,单位犯罪自首立功也是在犯罪后基于单位意志而实施的忏悔行为。刑法既然规定了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同样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其自首立功行为应构成单位自首立功,在处罚上也应从宽,这也是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制度已成为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立功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价值理念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厚,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调动犯罪分子协助司法机关的积极性,提高办案效率,减少犯罪,达到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通过对立功的犯罪分子从宽处理,来促使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提高法律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4.
立功制度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功的主体除犯罪冉然人外还应包括犯罪单位.立功的时间应始于犯罪分子构成犯罪之日,终于有罪判决、裁定生效前.提供合法获取的立功线索、材料可以构成立功,通过非法手段或非法途径获取立功线索、材料不能认定为立功.检举、揭发对合犯不构成立功,检举、揭发连累犯不构成立功,检举、揭发他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可以认定为立功.  相似文献   

5.
立功制度是我国现行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裁量制度和刑罚执行制度.综观世界各同的刑法典,极少有类似我国刑法立功制度的规定.我国的立功制度存在着有悖公平、违背人性、瓦解社会道德等致命的缺陷,我国刑法应该取消立功制度.  相似文献   

6.
《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立功的时间为犯罪分子"到案后",对于此时间节点学界有着诸多诟病,有人提出了"到案前"立功论、"犯罪后"立功论等学说,但这些学说仍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功的成立并非只有时间一个条件,而是有诸多要素共同决定,这些要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变化,所以立功是否成立的判断需要全面考察构成要素。另外,立功的构成要素中不包含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减小。  相似文献   

7.
浅议立功的起始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条文对于立功的起始时间没有进行明确限定,但相关司法解释将一般立功限制为"到案后"表现。由此,学界在立功的起始时间问题上出现了诸多不同的看法,司法实践中处理结果也不尽相同。从现行法律规定和关于立功起始时间的不同观点出发,对立功的"到案后"限制进行了简要评析,认为应该取消"到案后"限制,合理界定立功的起始时间,充分发挥其制度机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按此规定,犯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应当看犯罪分子的行为是否得逞.而如何看待犯罪的得逞与未得逞,刑法理论界大体有结果说、目的说、构成要件说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9.
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应认定为"揭发型"立功。共同犯罪案件中,无论是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还是帮助犯,犯罪分子只有揭发的是共同犯罪以外的他人的犯罪,经查证属实的,才成立立功。在一般犯罪案件中,"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应该理解为揭发与本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无关的他人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重点概念1.刑法学——就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与刑罚的科学。2.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如何惩罚犯罪的法律。3.刑法体系——就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4.刑法解释——就是指对刑法条文涵义所作的阐述。5.立法解释——就是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涵义所作的解释。6.司法解释——就是司法机关对刑法条文涵义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结合犯立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犯是大陆法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罪数形态,但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还没有典型的结合犯立法例,这也造成了我国刑事司法中部分犯罪的罪名和罪数认定的混乱,为解决这种罪数和罪名认定上的混乱,合理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司法擅断,同时也为了保证对犯罪分子的宣告罪名更加真实直观地反映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有必要增加结合犯的立法例,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绑架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其典型是行为人无故非法绑架无辜人质,以杀伤人质相要挟向其家属或相关人勒索钱财或达到其他目的。对于某些事出有因、被害人确有过错的绑架行为不宜定绑架罪。《刑法》第238条第3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秉持了上述理念,司法实践中应积极适用。但该解释中“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范围太窄,行为人为索取单方面主张的合理债权而绑架他人的,也不应定绑架罪。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二十多年的刑法解释实践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能适用于刑法解释实践,本应由刑法规定的犯罪问题和刑罚问题,却由司法解释替代了,刑法赖以支撑的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解释中成为一纸空,刑法作为国家重要基本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本就上述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的司法化是通过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司法运作来完成的。同其它部门法司法运作相比,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司法运作表现出对刑法正式规则、显型规范的巨大期待。这种期待表现为立法者对法典编纂的热切和司法办案人员对成文法的强烈渴望和绝对的依赖。但是,纯粹的正式规则、显型规范治理的理想主义模式是不存在的。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的刑法的司法运作,或言之,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运作同样需要非正式规则、隐形规则的介入,这是由刑法正式规则、显型规范的局限性及法律运作的规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嫖宿幼女罪,从理论上看,严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违背了国人的道德底线,侵害了幼女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从立法上看,嫖宿幼女罪与强奸罪客观要件存在着完全或部分重合,客观上赋予了幼女的性自由权,与民法规定相悖.从刑法上看,量刑与罪行相应的刑法原则相背离,司法实践中极易放纵犯罪分子.正确的做法是废除嫖宿幼女罪,嫖宿幼女的行为以强奸罪论处,从而在刑法上给幼女身心健康以最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刑法上的“非法占有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犯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目的犯一种,探讨非法占有目的必须建立在目的犯理论的基础之上。目的犯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和超过的主观要件即目的,因此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此类罪必须建立在特定目的之有无上,而实践中正是由于目的认定的困惑造成了办理经济案件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索主观目的的证明方法,而司法推定的方法不失为解决目的犯之目的认定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牵连犯是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国现行刑法尚无明文规定,但在理论界进行了学术探索.司法实践中已对牵连犯如何认定和处罚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作了一些特别规定,但比较零散,也有在立法表述上的不够严谨,这不利于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因此,有必要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法律规定予以分析整理,以便于法律的正确适用,同时,建议对我国刑事法律作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刑法第310条窝藏,包庇罪的行为对象是“犯罪的人”,何为“犯罪的人”,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观点认为“犯罪的人”是指真正的犯罪人,本认为通说观点值得商榷,通过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立法状况与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需要,作认为窝藏,包庇罪行为对象“犯罪的人”应包括真正的犯罪人和正在受侦查,追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以经过有效判决确定有罪为必要,只要对他们进行窝藏,包庇的,即成立窝藏,包庇罪。  相似文献   

20.
复权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消灭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然而我国刑事立法当中鲜有提及,刑事司法亦未有规定。鉴于复权制度在激励犯人自我改造、实现再社会化以及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等方面所起的卓越作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复权制度,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