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海德格尔哲学论著《存在与时间》出发,对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进行了论述,指出诗人陈修元出版诗集《还乡》是诗人引导现代人寻找家园的救赎行为。  相似文献   

2.
<正>追求正义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之路。教育公平,从人性角度讲,它应该是人类社会正义的一块基石。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全部使命是还乡,那么相对于教育公平而言,它何尝又不是人类社会正义精神还乡的必由之路呢?教育公平从人性的角度讲,它是人类社会正义作为合法存在,它突显的是人类精神成长的尊严与高贵,它是要为每一个与生俱来、不分贵贱、平等之生命的人格与灵魂提供  相似文献   

3.
"还乡"是爱尔兰诗人叶芝贯穿其一生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叶芝意识到爱尔兰民族精神对其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回溯爱尔兰文学传统回归精神上的原乡,从而治愈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空虚、迷惘,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郭金牛的诗歌主要以"还乡"为主题,他曾言:"我写作的主题只有一个:还乡。"可见"还乡"在其诗歌中的重要性。历代以来,文学作品中的"还乡"数不胜数。比如《诗经》中的《采薇》就从兵役、战争的角度来"回望"故乡.自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以来,士子文人或薄宦,或漫游,或作为征人远赴边关,一时之间,文学作品中尽是对"望乡"的种种流露。新诗之中,  相似文献   

5.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两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初读让人生疑:诗人那时52岁,在当时已算是进入晚年,哪里还有“青春”可言?仔细揣摩便知:此“青春”非今“青春”,当指美好的春天;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放声高歌还要开怀畅饮,春天美景正好和我作伴回乡。  相似文献   

6.
<正>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这首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这位军人在还乡途中经常患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最为杰出的乡恋诗人,苏轼的还乡情结表露了对生命的珍视,对安定感和安全感的呼唤,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直面不能还乡的现实,积极调整自我心态,用崭新的时空观完成了对生命主体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今年江苏卷高考试题的诗歌鉴赏为唐代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诗人李浩诗集《还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诗人吉狄马加谈到年轻诗人创作现状时如是说。李浩曾获宇龙诗歌奖、北大未名诗歌奖,入围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等。著有诗集《风暴》、诗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还乡》中的诗,创作地点不尽相同,掺杂着李浩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并从不同的写作向度上展示了他对多重空间、多种可能的诗歌创作的开掘  相似文献   

11.
诗歌通过意象构成意境,不同诗人喜欢采用的意象有各自的差异,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使我们可以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诗人诗歌的全貌。这对研究他们诗歌的风格、诗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本文统计了王勃诗歌中的意象,对其采用最多的意象的意义系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结合托马斯·哈代及其在《还乡》中自然描写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角度分析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探讨张谷若先生对《还乡》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众多关于"飞鸟"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飞鸟"意象是诗人意念的具象化,是诗人对理想和生活之道的探究,诗人如羁鸟从挣脱到徘徊、彷徨不定再到归田园之乐,最终以孤傲,不屈服之志,达到了超脱,经历了众多矛盾的挣扎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任真自得的境界。"飞鸟"意象,是简单地作为世间存在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是自然审美中的景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但在诗人的笔下,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诗人心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15.
托马斯·哈代在《还乡》中使用一些神话词语来丰富写作艺术技巧、增强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拟从写作艺术技巧和欣赏的角度讨论他如何在《还乡》中使用由神话词语构成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形容词。  相似文献   

16.
苏版语文教科书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每一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诵读欣赏”,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古诗欣赏。如何欣赏古诗,现介绍八种常见的方法。一、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欣赏诗从表达的方式方面来划分,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古诗也如此。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郭沫若文集》第10卷第225页),是诗人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往往是借助外界事物的描绘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情;叙事诗是诗人满怀激情地记叙人物和事件,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叙事之中。二、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欣赏诗,不是作者的凭空想象而作,而是由人而发,由事而发,由感而发,有其创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栾莺 《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34-135
“墓园挽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诗歌之一。诗人对音和韵的把握是该诗显著的特点。本文拟从语音修辞的角度,即从音素强化和超音段成分两部分对该诗进行分析,探讨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哈代的"环境与性格"系列小说中,自然环境都和人物的性格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哈代《还乡》笔下的爱敦荒原也仿佛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和灵性,好似冥冥之中掌握人物命运的神灵。《还乡》中人物与爱敦荒原的亲疏关系也决定了他们最后的命运。作者从克林、游苔莎、文恩和朵沁与荒原的亲疏关系深入分析了人物最后不同的"还乡之路",揭示了哈代眼中人物命运与自然命运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仙鹤和乌鸦在唐诗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比较了它们的差别。这些差异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诗人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