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这句名言,几乎概括了所有人的生存心理。无沦是谁,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光亮。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开始,论述了浪漫主义、帕纳斯派,尤其是波德莱尔对兰波诗歌美学和诗歌创作的影响。兰波就是在这种影响之下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认识,在自然与心灵的反复交融和错位中,通灵者兰波的诗歌美学观形成了。一个穿越在天地之间的诗歌精灵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经那么激动地抄写阅读他的诗歌;法国当代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们皮埃尔.勒韦迪、勒内.夏尔、安托南.阿尔托、菲利普.雅各泰等,美国垮掉的一代或者后垮掉的一代诗人安妮.沃尔德曼以及许多中国现当代诗人均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兰波的影响,兰波对新奇的词语的探索,对未知地平线的探索,对幻觉世界的追求均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显露出某些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3.
李国辉的新著《〈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详细还原了《风行》杂志的创刊过程,以及兰波自由诗对后来诗人的影响,围绕《风行》《瓦隆》《法兰西信使》《新左岸》等杂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展历程。形式反叛、自由精神和诗性功能,是该著作提供的探索象征主义自由诗的三个重要维度,同时也是借以理解这本国内第一部象征主义期刊研究专著的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是法国诗人兰波在一百多年前说的,后来被波兰作家昆德拉拿来作书名,并因此在中国也流行甚广。诗人通常是些感性的人,而感性的生活总在此时此地,因为它需要每一个器官来体会与享用。而兰波祟尚象征主义,着力追寻具体意象背后的旨意,这与浪漫主义未免大相径庭。严格说起来,我以为,诗人本质上应当属于浪漫主义,至于后浪漫主义诗人,多是客串的哲学家或走错了门的他者。最好的生活是此时此地的生活,对古人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大家都活在当下。只有当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以后,才变得心猿意马,永不满足于眼前的一切,而总是憧憬着…  相似文献   

5.
对兰波十四行诗《元音》的主观意识、与法国诗歌的关系及相关批评进行探讨。《元音》是关于象征主义的哲学诗,它聚合多个类别的意象和幻想,并达到主观的沟通。认为在宗教道德的关照下,《元音》一诗强烈地表现了兰波被喧嚣的战争和激动的青春所扰乱的主观意识。指出在波德莱尔之后,兰波重新阐释了美学上的联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国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人,受到了法国象征主义极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波特莱尔与魏尔伦,而另外几位重要诗人如马拉美、兰波等则对之影响甚微。本文从影响和接受的双重维度分析了出现这一厚此薄彼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这句名言,几乎概括了所有人的生存心理。无论是谁,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自己的生活平庸狭窄,枯燥乏味,一成不变,每天的日子都被衣食住行所填满,毫无光亮。前几天聊天时,两位上无老人需要伺候,下不为孩子上学操心,左不为家务烦累,右不为金钱  相似文献   

8.
兰波是十九世纪法国诗坛最富魅力和研究价值的诗人之一.在短短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兰波不仅创作了大量极具审美价值的诗歌,在诗学理论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从兰波的诗歌着手,发掘他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游乐 《考试周刊》2015,(28):21-22
李金发和黄锡禹是中韩象征主义代表性诗人,按时间分为初期、中期与后期比较。本文从中期比较两位诗人的诗作品。  相似文献   

10.
李金发和黄锡禹是中韩象征主义代表性诗人,按时间分为初期、中期、后期来比较。本文从早期来比较两位诗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木文从诸多角度论及沃尔特·惠特曼是一位关心社会、主张自由平等、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李清照诗词中蕴含着崇高的感情因子,这与她生活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密切关系.诗人站在女性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以一种共同的民族心态为审美活动的客体,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成果构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视界和诗美空间,并在社会文化综合作用之下,显现了民族的、社会的文化群体的特征,成就了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的主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柳亚子——诗人中的战士,毛泽东——战士中的诗人。斗争是他们共同的性格,浪漫是他们相同的特征。文章通过对毛泽东与柳亚子几则交往的故事,折射出伟人与诗人的共同理想,表现出他们的相识、相通是必然的;他们的相互欣赏、相互撑扶是自然的;甚至他们之间微妙的抵触,彼此也是了然于心的。毛柳诗事往来,是齐王与颜周故事的新篇,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经典。  相似文献   

14.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15.
万里悲秋常作客--浅论杜甫雨诗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杜甫笔下亦有不少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高唱.在杜甫的雨诗中,他的悲秋意识主要表现为漂泊人生和风雨江山两方面.在苍凉的雨景中,弥漫了诗人深沉浓郁的悲秋情怀.  相似文献   

16.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摘罢苹果》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人笔下的乡村劳动充满了田园的情趣和质朴的美。文章通过诗中所体现的劳动之美和诗人所表现出的无奈和茫然的情感揭示了作者的阅历与该诗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鉴赏诗歌文章的“六观法”,能够运用到语文试题中的诗词解析这一题当中.通过学习“六观”中的位体可知道诗词的体裁,置辞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以及“诗眼”,通变和奇正则把握作者的诗艺水准和全诗的“诗魂”所在,事义与宫商则能从音韵角度判别诗人的韵感.“六观法”能全面的推测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思想内涵,这对于解答诗词赏析这样的题目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诗人何其芳的早期爱情诗作,往往是在为他逝去的爱情吟唱挽歌。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一首《雨天》,并结合何其芳真实的爱情体验进行解读,在理解诗人爱情感伤情绪的基础上,对诗人早期的创作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