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框架叙事"是著名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文章探讨了其短篇《礁湖》《卡伦》《青春》、中篇《黑暗之心》、长篇《吉姆爷》等小说中"框架叙事"模式的特点和作品主题,对康拉德"框架叙事"模式的形成、发展和革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这种看似作者(叙述主体)不介入的叙事实质上是作者为了让其小说显得真实和可靠而有意为之。这实际上却恰恰表现出了作者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小说叙事文本,以游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对这种人生体验艺术化的表达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功能模式。试从情节模式、情态模式、情调模式等来分析作者的叙事表达方式,从而揭示出作者在西方小说影响下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整合与革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经典小说中叙事到明清时代,以几部重要的经典小说而完成小说叙事模式建构,即单体叙事结构、连缀叙事结构和网状叙事结构。单体叙事结构是以几个主要人物贯串故事始终,各阶段的故事在时间上有前后因果关系。连缀叙事结构表现为由几个角色贯连形成一个文本主旨统领的集合连缀叙事结构,在叙事上这两种叙事结构,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形成某种独到的叙事魅力。本文以"三国"和"水浒"为范本对这种叙事结构的叙事奥妙作点文本细读论析。  相似文献   

4.
明清话本小说中存在大量再嫁故事,此类故事因情节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共通而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可以分为再嫁复归、再嫁守节、私通再嫁、被逼再嫁和自愿再嫁五种类型。明清时代,妇女再嫁十分普遍,种种再嫁叙事模式正是对妇女婚姻生活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审美再现,而不同叙事模式间的情节内容和情感表达的差异与话本小说作者的创作倾向密切相关。从整体上看,再嫁叙事模式更倾向于对妇女再嫁的理解和同情,这是市民情趣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设产生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三角恋爱模式,是张爱玲对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故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它赋予了其小说亦雅亦俗的风格,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井会利 《文教资料》2008,(32):16-17
<醒世姻缘传>以果报转世连接晁、狄两家故事,在劝善惩恶意义模式统率之下.小说叙事结构从整体上显示出了某种有机性和严整性.在精心布局中.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时待生活的.又以"夸饰讽刺"的笔法描写人物和世态风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幽默讽刺的叙事风格.掌握这些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吸收.  相似文献   

7.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郑证因作于1941年的武侠小说《鹰爪王》,以宏大篇幅叙述单线故事,以“恩仇结”与“群英会”为纵、横结构线索,将情节叙事和文化叙事交织起来,形成了繁复与简约的良好结合,开拓了中国现代武侠小说叙事模式的新境界,对古龙、张艺谋等都有影响。这种风格,与麦尔维尔的《白鲸》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可以为当下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技法,完成了一次从小说内容到写作手法的升华。其中,"轮回叙事"成为小说叙事手法的一大亮点,本文试图以热奈特的"叙事层次"理论和"元故事叙事"理论对《生死疲劳》地叙述手法进行分析,理清小说叙事结构与"二度叙事"中第一叙事和元故事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与中国叙事模式之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至唐渐趋成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唐传奇。它除了继承神话、寓言、史传以来的许多叙事传统外,还对中国后世的叙事格局有开创之功,从而基本确立了中国叙事文学的叙事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结构、韵散结合的行文模式、现实关注的题材选择三方面。 一、情节中心的叙事结构 魏晋六朝小说,多为‘涨皇鬼神、称道灵异” 的“鬼神志怪之书”①,主要目的在于搜奇记逸。如干宝作《搜神记》,便是以“发明神道之不诬”②为宗旨,悉心搜集鬼神故事结构成篇的。至于志人小说则是以“丛残小语” 的形式,专门撷取人…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和《伊利亚特》是中西战争神话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两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由于化传统、人精神、地理环境等的巨大差异,中西战争神话在叙事规模、叙事体、形象构成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在故事的叙事功能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又由于历史传承的路径不同,《伊利亚特》式的原始叙事模式对欧洲中世纪以后战争小说的影响不如《山海经》为代表的中国神话传说对中国后世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叙事框架,小说有自己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本身又总是通过一定的建构活动实现的,其中心是:在小说中由谁来讲故事。大量的阅读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故事常常会因讲故事的方式不同而变得面目全非,而这诸多的讲述方式的形成完全是由于叙事视点的作用。“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点(叙事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珀西·卢伯克在其《小说写作技巧》一书中一语道破了叙事视点在小说叙事模  相似文献   

14.
《五号屠场》与反战争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以反战小说著称于世。这部作品的反战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的反战主题,更在于冯内古特对传统战争小说的叙事模式所作的颠覆性尝试。如果我们可以把传统战争作品的叙事方式称为传统战争叙事的话,那么冯内古特在《五号屠场》中所采用的模式则可称为反战争叙事。《五号屠场》叙事的特点是它从"战争场面"、"英雄人物"、"敌我界限"、"情节与高潮"等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对传统战争作品进行全面的颠覆和解构,以碎片式情节、非线性叙述、跳跃剪辑、嘲弄性模仿、作者自述、虚构与历史及虚构与事实的混淆重叠等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荒诞与残酷。反战的主题和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匹配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反战主题的确立为反战争叙事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一模式的运用又反过来深化了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是受史传文学影响很大的一种小说艺术,继承发展了史传文学的叙事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篇章。《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霍小玉传》为例,分别从故事取材、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人物描写四个角度分析唐传奇中体现出的史传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7.
任何小说(文学)叙事都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人心态的反映,李渔小说鲜明的叙事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因果叙事"的结构框架,"大团圆"的结构方式,以及强烈的叙事干预和对故事的操纵等叙事策略.李渔的这种叙事模式的成因,大抵有四:首先,是史传文学对李渔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李渔对历史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学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对史传叙事中议论和叙事人称的认同,其小说中大量的议论笔墨显示出史学意识对作家的渗透和影响.其次,李渔的短篇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和源远流长的史学叙事在总体上所采取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着同样的心理认同与主体态势.这种全知的视角,正与以说教为旨归的拟话本小说创作心态相契合,同时也是李渔身上优越的文人地位的潜意识的体现.复次,李渔的小说叙事也深受说话、戏曲、园林等艺术及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为李渔叙事模式中那种空间化的叙事结构趋向,使小说的形象构成呈现于共时态的不同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小说的空间布局突破了线性的简单发展脉络,而出现了更为多重的网式结构,这在传统小说的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理论转向.尤其是在叙述体式上,它的多层次叙事拉开了作家与叙事人的距离,造成叙事角色的变化,对于近现代叙事文学体制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发与启示意义.仅就这一点而言,李渔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石门阵》的叙事模式同统编教材《祝福》《套中人》一样,为故事套故事的二度叙事模式。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启发我们在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故事层面跳出来,进入小说文本的内部结构,考察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的全部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题建构。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在《白鹿原》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多重感官的叙事技巧,除了大量视觉的叙事之外,对于听觉的叙事策略值得去探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在白鹿原上由一系列的声音事件汇集而成的景观,奠定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而《白鹿原》小说之中的听觉叙事策略运用了音景、声音的"在场"与"缺席"、听觉的"视觉感"等策略,塑造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品的主题意蕴以及深化小说中的神秘色彩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把握《白鹿原》的听觉叙事策略,更有助于呈现出陈忠实小说文本中广阔的研究空间,发掘出听觉叙事的效果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小说形成一种极为相似的叙事模式:以男性作为角心人物,他的感知成为小说的叙述角度,以女性作为其艺术呈现的视域选择,男性是意义的发展者与赋予者,女性及其特点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叙事模式极为特殊,既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锋叙述技巧(采用"内视点"的叙述方式及淡化情节结构的叙述技巧),又融入了日本传统的叙述方式、结构特点、审美取向,因而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