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信息化相比本市其他区县起步较晚,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后起之秀。这究竟是何原因?园区智慧教育有何特点与创新之处?在顶层设计、近期计划等方面是如何规划的?又开展了哪些实践工作?本刊记者就以上问题对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局长沈坚进行了专访。记者:据我所知,在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算是起步较晚的,但近两年却后来居上,实现华丽转身,请你谈谈这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1994年在江苏率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苏州始终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持之以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融合.在苏州20年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未来将如何发展?本刊特约记者就此专访了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已在我国进行了多年的建设,如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如何?达到的效果如何?我们国家的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不足?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黎加厚教授从培养创造思维的视角为我们开拓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信息化》:请谈谈您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您认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困难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胜利闭幕,论坛就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何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信息化重点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一位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有志人士深思!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业界领先的IT企业,惠普能为中国的教育做些什么?惠普在实际行动中,是如何将创新科技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带来新的教育体验,与中国教育事业共成长?从以下几个侧面,我们不难追踪到惠普在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中的足迹。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正在对中国教育行业改革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教育部相关领导指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成果的紧密结合,坚持业务驱动,是中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建设的关键.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期间,记者邀请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吴敬传女士,就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6,(3):53-59
为解决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文章采用调查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的成功个案。该案例带来的启示是: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特殊教育发展,进行缺陷补偿,为康复与教学提供支持。文章指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学校、课堂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开展教师培训、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搭建无障碍学习环境、实现康复—教学一体化等,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残障学生的生活技能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裴劲 《教育文汇》2014,(13):19-20
如何建设好学校的信息化网络?怎样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好学校的信息化网络?这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的重要课题。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其根本立足点是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在基础层面的具体展现,核心内容是建设、发展与应用数字化校园,全方位创造一个立体化的数字网络环境,从而在数字网络环境中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开发并整合以各学科为平台的信息教育资源,最终实现优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应信息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改变教育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状态。近几年来国家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相对于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来说,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巨大。巨大的投入带来的效益如何?如何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制约和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取得的因素有什么?  相似文献   

10.
张烁 《教育信息化》2013,(11):10-10,13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雷朝滋: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信息化进入系统建设、全面建设阶段.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很难准确估计,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现在的"幕课",比有些大学老师讲得好,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学还要不要办?这起码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进入90年代,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国内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进入90年代,世界各地的CBE蓬勃发展。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为什么在思想品德课中要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1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必要性是适应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品德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所以必须要对思想品德教学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旗帜下,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难题?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怎样的波澜?数字校园平台的建成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呈现出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所谓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通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全面变革。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成果之一,是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是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否也存在"现代化风险"?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战略目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较高水平的状态,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时下一些普遍存在的观点恰恰偏离了这一宗旨,例如没有教育信息化就一定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等等。教育信息化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充分条件,更不是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存在着"现代化风险",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拓殖,正是教育现代化的风险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现代化风险的实质就是教育信息化风险。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应是研究教育信息化风险,包括信息技术的安全性、破坏性、适用性、效益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福祉,也应看到应对应用信息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因此,规避教育现代化风险,不是要如何控制信息化工具本身,而是要控制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马小兰 《甘肃教育》2007,(11S):17-17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前提下,现代教育中的教与学都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怎么样利用信息化来实现教育现代化?怎么样用信息化来促进信息化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教育信息化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本文以闵行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为例.分析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针对现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订单式教育与校企双方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订单式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特殊性,本文对订单式教育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教育实践提出校企双方所应担负的责任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十余年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巨额投入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效益,教育信息化存在绩效低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绩效,对教育信息化评估也由建设水平评估转向了绩效评估.为了促进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科学合理的开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绩效,在理论层面上探讨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内涵结构是必要的.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理论和绩效理论出发,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特征,并基于特征本身,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三效结构,即教育信息化是由教育信息化效果、效率和效益构成的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20.
五、教育信息化助催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记者:几年前,您在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创建了一个“未来教师空间站”.这一实验室的创建对于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