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儒家文化和取士制度两方面,分析了科举制在封建社会盛行一千多年的原因,以此来启示我们废除科举制关键是要消除其内在的文化驱动因素,而且应以更客观、更公正的态度对待科举制。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它是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取官吏的制度。汉代仅有考试取士的方法,但尚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袭继的九品中正制,尔后逐渐建立通过考试取士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备,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考生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试者无论年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关系密切.从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到提倡新小说,八股文完成了它从文体到功用的象征转化而获得新生.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给新小说的兴起提供思想解放的契机.一方面,八股取士废止带来了作文的思想解放;这种解放,既表现为文体形式的自由,又表现为思想感情的自由.另一方面,八股取士的废止从体制上切断了传统士人对体制的依附性,从而带来了晚清士人身份的转型,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扫除依附体制的幻想.在科举废止背景下,伴随着近代报刊与出版业的兴起,在上海这个近代大都市里逐渐形成了一批职业小说家,推动了晚清新小说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取士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科举取士制度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也是对魏晋九品中正制批判的结果,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的勃兴。科举一经产生即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对科举制与教育关系审视的同时,今天应注意改变功利的教育观和考试观,树立科学的学校评价观。  相似文献   

8.
隋代破九品中正而确立科举制,开创中国历史分科取士之先河;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之久的科举制的基础。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整体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对封建时代的文学有多方面的影响,唐诗宋文的繁荣,八股、策论的兴盛等与科举制密切相关,笔记、话本、戏剧、传奇等文学形式的题材、体裁、内容也深受科举制的浸润。科举制还与士林结缘,在士子心中形成浓重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10.
(一) 科举制肇始于隋,至唐臻于完善。据《文献通考》卷二十九统计,从武德元年至天佑四年的二百八十九年中有二百七十七年举行了科举考试(包括制举和诸科),几乎每年均举行一次,已形成制度,共取士八千四百六十一人。唐取士科目也非常多,《日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文官政治之先河,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参政,加强了皇权,是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取士任官制度。科举制不仅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庞大的“士”阶层,还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对加强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  相似文献   

13.
元代科举制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实行时间短,规模较小,不是元代选官的主要制度.其文化根源是:宋代以后科举文化流弊众多;蒙古统治者主要采用由吏入官的选官之法;蒙元最高统治者不重视科举;元朝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民族崇尚实用主义;元代疆域辽阔,统治者不可能将在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科举制运用于所有的被征服民族和地区.其中,元仁宗废止了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这一规定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5,(11):47-48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感谢您推出有求必应栏目。现泣血求告:以下三道题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明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据此回答:1.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最突出的特点是A.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B.加强君权,形成了君主专制统治C.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相权的矛盾D.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此题答案为C,可其他资料也有选A的,我觉得A是开创不是更特殊吗?2.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最突出的是A.废除丞相B.设锦衣卫、东厂、西厂C.八股取士D.编练禁军,由皇帝控制答案是B,可我们用的人教版却在废丞相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元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科举考试制度具有四大特点:实行的时间短、规模小、录取人数少;仅限于文职考试;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不是元代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而元代民族众多、统治地域辽阔和元代统治阶级轻视科举、崇尚实用是元代科举制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必然造成道德上的虚伪。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以八股取士为标准,日渐衰落。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顽固派围绕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本文从双方争论的背景、过程及焦点等方面对此次争论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以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屡经数更,延至明、清、已濒衰颓,有识之士皆诟病之。近代以来,无数学子为“废科举、兴学堂”奔走呼嚎、宵旰焦虑尽百年,最终在清末新政的紧罗密鼓中,千夫所指的科举制不疾而死。科举制之废除,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出了力,世人或少闻,属此文以飨之。  相似文献   

19.
八股取士制度是科举制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它大约定型于明代中叶。八股又称“制义”或“制艺”,是明朝以后关于科举考试命题和答卷文体的僵化的规定。明初规定乡试、会试各考三场,第一场是经义,包括四书义三篇,各200字以上,五经义四篇,各300字以上;第二场...  相似文献   

20.
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诸多发展,包括:强化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通过科举制强化国家教育制度;把科举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的发展赋予了科举制更深刻的内容,以至科举制在封建社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