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样是作为“新闻纸“的地市报,如何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更强?在与省级大报甚至是中央大报一争短长的新闻战场上,地市报如何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读者与市场的终端胜利?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全球化、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传统报媒的优势荡然无存,其生存空间逐渐被压平压扁。而身处最基层的区县报更是危机四伏,它既不能像大报那样在媒体市场激烈竞争中分得一块"蛋糕",又无力与大报对抗在同类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区县报无论从新闻本业,还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均面临危机。区县报出路何在?笔者以在区县报工作近20年的历程体验,对本命题做简  相似文献   

3.
同样是作为“新闻纸”的地市报,如何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更强?在与省级大报甚至是中央大报一争短长的新闻战场上,地市报如何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赢得读者与市场的终端胜利?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地市报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新闻学术研究工作日趋活跃,已从单纯的新闻实践逐步走上了与新闻研究相结合的道路。目前,全省17家地市报已有四分之三以上建立了新闻研究室。尽管这些新闻研究室大都建立时间不长,但在总结新闻实践经验、开展新闻理论研讨、交流新闻业务、传递新闻信息、培训新闻队伍、整理新闻资料、参与新闻报道策划、研究新闻改革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促进地市报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鹏 《新闻前哨》2012,(8):104+108-104,108
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对行业报社来讲既有加快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笔者认为,报纸作为报社的核心产业,在转制中转型好不好、适应市场"转身"快不快,能否办一张符合行业要求、贴近读者需求、满足市场需要的行业报纸,是报社转制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一、做强舆论引导,提升报纸的公信力行业报的优势是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专业、权威的报道。即使在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后,这个优势不能丢,而且应该更加强化。因此,转制后的报纸,要坚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闻立报为核心,做强做实、做深做透行业新闻内容,突出自身特色不断创新,着力提升报纸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做大做强主流文化新闻 党报的改革具有其他新兴媒体难以比拟的艰巨性,党报的“文化新闻”版面临全新思考和定位,我们认为,坚持大报的理念和优势,即一份以高端读者为服务对象的严肃大报,应扬长避短,实行差异化战略,“文化新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业报大多诞生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年代,走的是机关办报的路子,长期给受众以“官办、官订、官看”的心理定势,尽管改进不少,但在市场上仍乏人喝彩。 作为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报在媒体普遍思变的今天,在坚守机关报阵地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实际上,行业报走入市场并非毫无优势,相反,在追求个性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有的2000多家报纸中,专业报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劲旅,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舆论阵地作用。因此,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报业竞争中,认清专业报的生存优势,探讨如何拓展其发展空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专业报的优势在于“专”其一,专业报具有良好的内部生存环境。专业报的共同点是背靠某一系统或社会群体,面向社会。专业报所背靠的这些系统和社会群体,或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专业报生存的沃土。如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块沃土给专业报的成长提供了更…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报纸的优势正在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笔者以为走新闻整合之路,充分反馈读者等各方面对新闻报道的意见,更有针对性地给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报道,在细分读者市场,提倡新闻报道窄众化等方面下工夫,树立报纸在新闻报道竞争中的新优势,适应现代报业发展趋势,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加快。然而,企业报的“依赖性”、“行业封闭性”等弱点,又成为其在报业竞争中发展的障碍。能否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服务企业主体,并更好地面向社会大众,是企业报发展的关键。企业报创新有优势就企业报的报道内容来讲,由于企业本身的制约而存在着先天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南方改版10年的经验,形成了21世纪中国式新闻改革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立报、改革开放立报、解放思想立报"之报魂。南方报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破解党报主流主导、可读悦读、做大做强三大命题,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
身在基层的广大通讯员和各地工人报、企业报的编采人员有着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势,从新闻稿内容上看有许多新东西。但往往因表达上不合要求、不合规范,得不到在大报上发表的机会,影响媒体报道质量的提高。他们中大多没有专业学过新闻课程,又因种种原因难以脱产学习、进修。面对困境他们常写信给编辑部求助。我们向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他们认为将新闻编采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基本规范,由专家做成“新闻快餐”,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这些渴求者,当能产生好效果。现将陈力丹教授的《主要新闻体裁写作的基本规范》推荐给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编者  相似文献   

13.
因受地域狭小、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局限,地市报普遍存在稿源紧张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品位和质量。面对现实,地市报采编人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突破困局、尽最大努力将新闻的广度、深度、厚度做足做透,全方位、多层面地把新闻事件的真相告诉读者?我们在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中认识到,通过策划从  相似文献   

14.
王军波 《新闻传播》2009,(12):71-71
2003年报刊治理整顿后,全国有十分之一、约38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县市报被保留.分别并入省级或地市级党报集团。这次改革特别之处.在于政府评价媒体时首次附加了市场意识.开创了报纸因经济效益不好被停刊的先河。因此.保留后的县市报如何发展.眼下紧锣密鼓推开的新一轮报业改革也可资借鉴。作为基层采编人员.作者提出.县市报应进行差异化定位.做精做深具有独特优势的地域新闻.走区域综合性报纸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徐晓东 《新闻世界》2013,(11):31-32
与市场化的媒体和新兴媒体相比,一些行业报"官"气十足,报道形式单一,内容与其它媒体雷同,彰显不出报纸的个性化优势。为此,行业报特别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新闻报道策划,以新闻策划提高行业报的指导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报纸产生了巨大影响,报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既要扬长避短,巩固发扬报纸媒体的传统优势,又要坚持新闻立报、读者第一、看点第一的原则,直击社会、贴近百姓。《承德晚报》在不断打造精品、加强新闻策划、抓住新闻典型、抓住社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调整,特别是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成为执政党的民生宣言,民生问题已成为全国上下关心的首要问题,民生新闻也随之风生水起,进入主流传播的范畴,成为各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作为最基层的报纸——县市区域报,唯一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做足做透本土新闻,而本地新闻更是与民生紧密相关,因此,做足做透做好民生新闻,是县市报的立足之本。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作为平面媒体中的"小兄弟"——企业报,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大报相比,企业报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如新闻资源少、报道范围小、出版周期长和新闻时效性差等因素。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辩证地看,企业报也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市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制约论、资源贫乏论、大报挤压论、人才瓶颈论和报媒劣势论等现状,但从六盘水日报社的改革来看,在振兴地市报报业市场之际,只要牢牢抓住贴近基层、贴近老百姓的地域性和本土性等优势,坚持走非报产业发展的路子,地市报就能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运营模式,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全党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进一步制定具体办法,“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从新闻工作的角度看,这对改进会议新闻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常见泛滥之势,这是一个一直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主要症结,一是“逢会必报”,无论会议是否真的就那么重要,也无论会议有无实质性的内容;二是“一会数报”,一个一般性会议,开幕报,闭幕报,做了消息还要做专访、侧记;三是报道“程式化”,往往是“名单+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